保护自耕农的利益,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带来的流民问题。
同时,他认为要“兴水利,固堤防”,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减少旱涝灾害对农民的影响。
其次,他提出要“重农技,传新法”。
他建议官府可以设立“农学博士”或“劝农使”之类的职位。
负责搜集、整理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育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知识。
甚至可以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农,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传授。
再者,他认为要“广辟蹊径,发展多种经营”。
清河县既然靠山临水,便不能只守着几亩薄田。
可以鼓励百姓在山地种植经济林木,如桑、茶、果树等。
还可以在水边发展渔业养殖。
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他还提到了“桑蚕之利”。
认为可以鼓励百姓扩大桑树种植面积,引进更优良的蚕种,并学习更先进的缫丝织绸技术,将小小的蚕丝做成大产业。
最后,他还相对温和地提及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真正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才能让他们有余力投入生产,改善生活。
从而达到农桑兴旺,国库充盈的目的。
苏明理写得是酣畅淋漓,前世的知识储备与今生的所学经典在他笔下巧妙地融合。
形成了一篇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论。
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惊世骇俗、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他所说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基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认知范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他那清晰的逻辑,开阔的视野,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却远非一个七岁孩童所能拥有。
考棚之内,苏明理奋笔疾书,神情专注而又自信。
他仿佛己经忘记了自己身处考场,而是化身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智者,在为这片土地的繁荣献计献策。
而苏明志,则依旧是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
策论对他而言,简首比诗赋还要难上百倍。
他肚子里那点可怜的墨水,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
他只能胡乱地引用几句圣贤之言,空谈一些“仁政爱民”的大道理。
内容空洞无物,言之无据。
他写着写着,便开始心烦意乱。
最后索性将笔一扔,趴在桌上,自暴自弃起来。
他知道,自己这次县试,又完了。
而且,是彻底地完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策论一场的考试,也渐渐接近尾声。
苏明理在仔细检查了数遍自己的答卷,确认没有疏漏之后,才郑重地将其誊写在正式的试卷之上。
他的字迹,依旧是那般工整俊秀,令人赏心悦目。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轻轻放下毛笔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之感。
三场考试,他都己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相信,这份凝聚了他两世智慧和心血的答卷。
定能给那些考官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