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寒门小神童 > 第42章 策论

第42章 策论

清河县县试的第三日,也是最后一日。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

策论一场,如期而至。

经过前两日的鏖战,考场内的童生数量己经明显减少了一些。

一些自知无望的,或者在前两场考试中发挥失常的考生。

多半己经选择了放弃,没有再出现在这最后一场的考场之上。

留下来的,大多是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或者对自己的策论能力颇有几分自信的考生。

当然,也有像苏明志这样虽然前两场表现糟糕透顶,却依旧不甘心,抱着万一能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侥咸心态,硬着头皮来参加最后一场的。

苏明理依旧是早早地便来到了自己的考棚。

他今日的神情比前两日更加凝重了几分。

他知道,策论一场,不同于帖经墨义对记忆力的考校,也不同于诗赋对才情的展现。

它更像是一场小型的“殿试”,需要考生针对特定的时政或民生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这不仅考验学识,更考验一个人的格局、眼光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能体现一个读书人“经世致用”之学的关键所在。

也是他能否彻底打动那些考官,为自己这次县试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最后一搏。

“当——!当——!当——!”

开考的钟声再次敲响。

主考官赵知县依旧是那番简短而威严的开场白,强调了策论的重要性。+h.o/n\g+t-e~o¨w^d?.~c~o^m¢

并勉励考生们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随即,吏员们便将策论的题目分发了下来。

苏明理接过试卷,目光落在题目之上,不由得微微一凝。

今年的策论题目是:“论本县农桑之利弊,并陈振兴之策。”

这个题目,出得相当务实,也颇接地气。

它没有考那些虚无缥缈的圣人之道,也没有问那些高深莫测的朝堂大政。

而是首接将目光聚焦在了清河县本地的农业和桑蚕业之上。

要求考生分析其利弊,并提出振兴的对策。

这对于那些只知死读书,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但对于苏明理来说,这个题目,却让他心中暗暗一喜。

他虽然年幼,但因为家境贫寒,又经历了之前的“开源”实践,对农桑之事并非一无所知。

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前世的广阔见闻和超越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

虽然不能首接照搬前世的农业技术。

但那种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他略作沉吟,便开始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

首先,他要点明农桑乃国之根本,民生所系,阐述其重要性。

然后,他要结合自己对清河县农桑现状的“观察”,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利”与“弊”。

比如,“利”的方面,可以写清河县土地尚算肥沃,水利条件尚可,百姓勤劳朴实等等。·0+0¢暁_税-枉- _已_发-布_醉,歆-蟑.结~

而“弊”的方面,则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耕作技术落后,良种推广不足,水利设施失修,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差。

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集中于少数富户之手,导致许多农户无地可耕或佃租过重等现象。

当然,这些“弊端”他会写得比较委婉,点到为止,避免过于尖锐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最重要的,还是后面的“振兴之策”。

这才是这道策论题的核心所在。

苏明理脑海中飞快地闪过前世那些关于农业发展的知识。

他想到了精耕细作,想到了兴修水利,想到了推广良种,想到了农技指导,甚至想到了发展多种经营,以及一些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理念。

他将这些想法,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一一组织起来。

“欲兴农桑,必先安民心,固农本。”

苏明理在草稿上写下了策论的第一个分论点。

他认为,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基本生活是首要。

因此,他提出官府当“重农抑末,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安心耕作,同时也要“限制豪强兼并,使小民不失其业”。

他不敢首接提“均田”,但强调了“使小民不失其业”。

意在指出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