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九百八十六则,其中用人又分学校、举措、课功、任相、任将、六官六目,理财又分修虞衡,抑浮末、伤百工、屯田、马政、漕运、劝课、禁夺时、省国费、慎赏赐、田租、薄敛、恤穷、赈济十四目。
《心性图说》是湛若水对其心学思想的重要阐释。受老师陈献章影响,湛若水有衡山情结,他曾三次前往衡山。他在《衡山不远》中表达了对尧舜之道的追寻和对宇宙万物一体的感悟。在南岳文定书院讲学期间,他于附近买地筑宅,号甘泉精舍,后称为甘泉书院。湖南武陵人蒋信是湛若水的学生,作有《甘泉精舍记》。1935 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上世纪 80 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茸,辟为 “岳云校友楼”,并重修 “甘泉亭”,内置湛若水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心性图说》中,湛若水提出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他以谷作比喻,说明性具生意而未发时浑然而不可见,发时则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始分,谓之四端。端为良心发见之始,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达,而位育不外是矣。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对于心性图中的小圈和大圈,湛若水解释道,心无所不贯故用小圈,心无所不包故用大圈,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
湛若水的这些着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着作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他的着作在明代乃至清代都备受关注,被誉为 “岭南儒家” 代表人物。江右王门学派代表人物罗洪先评价他 “洒脱似周敦颐,温雅似程颢,气魄似王守仁,自得似陈献章”。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也指出,湛若水在当时可与王守仁齐名,他的思想是一个不断走向开阔、走向圆熟的过程,但过于追求圆熟或是其在后来没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
总之,湛若水的着作等身,其传世经典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诗文书法,艺术瑰宝
哲人书法,独具特色
湛若水作为明代岭南书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书法艺术独具特色,充分继承了陈献章的衣钵,同时又有所创新。明代岭南书法以学人书法,即哲人书法为重要特征,作书者多为学儒、明贤,如陈献章及其门人。陈献章作为着名理学家,主静,其书法主张充满哲学韵味,妙造自然,超然不拘形似。他的书法理论影响了当时的岭南书坛,众多人拜于其门下,追求其书法境界。
湛若水则继承了陈献章光大岭南理学之风,主张 “随处体认天理”,在哲学思想上与陈白沙主静不同,他主动静结合。在书法上,湛若水认为 “字者心之画”“由画以传心”。他将动静结合的哲学思想应用于书法艺术,以心写字,以字画心。其书法一改白沙的内敛,有飞动之势,少了生拙之味而多了一份流畅。他能抛弃其师的学说,亦不沿袭前人之说,受到陈白沙的赞赏和王守仁的称赞。
诗人书法,性灵之气
岭南书法在明代的另一重要特色是诗书结合,能书者具有深厚的诗学修养,岭南书法因此透出一种性灵之气。以诗载道从陈献章开始,他主张 “诗之工,诗之衰也,率吾情盎然而出之”,这种诗道自然的主张被湛若水尊崇。湛若水曾把白沙之诗编撰起来教与学生,他的诗古朴雅淡,为学人之诗,“重自然,重韵趣,爽朗俊逸,时有精妙之处”。顾起纶《国雅品》谓其诗 “蕴藉逸秀”“颇得唐人古淡处”。
湛氏的诗作丰富,在《湛甘泉文集》和明清《增城县志》中共有五百多首,从内容上可分为四类,其中有反映作者治学态度、教育思想的。如《习古斋》一首,展现了他习乎自然、学而不学的治学理念。
总之,湛若水的诗文书法艺术在明代岭南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书法艺术体现了动静结合的哲学思想,诗歌则充满性灵之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