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芮把最后一张照片铺在桌上时,图书馆的钟正好敲了十二下。.秒-彰′劫`小¨税,蛧` ¨勉′费_粤^黩¨
“这么晚了?”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
桌上散落着几十张泛黄的老照片,都是她从学校档案馆借出来的1938年长沙大火资料。
作为历史系研究生,这场改变长沙命运的火灾是她毕业论文的主题。
窗外秋雨淅沥,图书馆顶灯忽明忽暗地闪烁了两下。
方芮没在意,她的注意力被一张奇怪的集体照吸引住了。
照片拍摄于1938年11月12日——大火前一天,地点是天心阁附近的一家布庄开业庆典。
照片中三十多人站成三排,前排坐着布庄老板一家和几位穿长袍的乡绅。
方芮数了数,总共三十七人,但照片边缘处还有一个模糊的人影,像是拍照时突然闯入的。
“奇怪...”方芮拿起放大镜。
那个人影比其他人都要模糊,只能看出是个穿深色衣服的女性,站在最右侧,半个身子似乎被什么东西挡住了。
她翻开火灾遇难者名册,手指顺着名单往下滑,停在一个名字上:“周陈氏,布庄老板周德荣之妻,与全家及三十五位宾客共同葬身火海。”
方芮心头一颤。
照片上正好三十七人,加上那个模糊人影就是三十八人——与名册记载的布庄死亡人数完全吻合。
“巧合吗?”她自言自语,却感到一股寒意爬上脊背。.k~y,a¨n¢k·s..!c_o′m?
就在这时,照片上那个模糊人影似乎动了一下。
方芮猛地往后一仰,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她死死盯着照片,那个人影依然站在原地,但姿势似乎和刚才不一样了——原本低垂的头现在微微抬起,像是在看着她。
“眼花了...”方芮深吸一口气,把照片放进文件夹。肯定是熬夜太久产生的幻觉。
收拾资料时,一张纸条从文件夹里滑落。
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小字:“焦土抗战,玉石俱焚。
冤魂不散,八十载为期。”字迹己经褪色,但依然能看出书写时的用力,纸面有几处被笔尖划破的痕迹。
方芮皱眉。
这不是她放进去的。
她翻遍文件夹,发现纸条夹在一张火灾后街道照片的背面。
那张照片拍摄的是现在的文夕大街地段,满目疮痍的废墟中,隐约可见几个人形黑影站在浓烟里。
窗外突然一声炸雷,图书馆陷入一片黑暗。
方芮屏住呼吸,黑暗中她感觉有什么东西从她背后缓缓靠近。
一股焦糊味弥漫开来,像是有什么东西被烧着了。她颤抖着摸出手机,点亮屏幕——
一张焦黑的脸正贴在她面前。
方芮尖叫一声,手机掉在地上。
灯光重新亮起,阅览室空荡荡的,只有她急促的喘息声回荡在书架间。
那张集体照静静躺在桌上,边缘处的人影现在完全消失了。·齐\盛_晓.说+徃- +庚+歆~最,哙!
第二天一早,方芮就来到了城南养老院。
“郑老伯,我又来打扰您了。”
方芮把水果放在床头柜上。
九十多岁的郑民生是长沙大火少数还在世的幸存者之一,也是她最重要的口述史受访者。
老人靠在床头,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今天...是11月10号了吧?”
“是的,郑老伯。”
“再过两天...就是大火八十周年了。”
老人声音沙哑,“那天的情景,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
方芮打开录音笔:“您能再给我讲讲吗?”
郑老伯的手开始颤抖:“那天晚上九点多,城里突然响起警报。
有人喊‘日军打过来了’,其实是误报。但当局己经决定执行焦土政策...”
老人的叙述断断续续,方芮己经听过很多次:军队和警察在城内各处点火。
原本计划只烧毁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资,但由于通讯混乱、准备不足,火势迅速失控。
五万多栋房屋被焚毁,三万多人在睡梦中葬身火海。
“我跑到湘江边上,江面都映红了...”郑老伯突然抓住方芮的手,“小姑娘,你相信这世上有鬼吗?”
方芮一怔:“您...看到什么了?”
“火人。”
老人眼中闪过恐惧,“很多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