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的最是烦人,保不齐就在茶水里下蒙汗药。
商队缓缓前行,前方出现家挂着“晋味斋”幌子的面馆。
门口跑堂的看见陈老六,眼睛一亮,“陈把头,这趟走得可还顺当?”
“顺当你娘。”
陈老六笑骂着,转头看向方明。
见二少爷微微颔首,他这才对跑堂的吩咐,“给弟兄们整点热乎的,记得多放辣子。”
跑堂的偷眼打量方明,压低声音,“这位是……”
“东家二少爷”,陈老六瞪了他一眼,“麻利点。”
面馆里顿时忙活起来。
大铁锅里的水翻滚着,案板上的面团被削成柳叶状飞入锅中。
方明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的牛肉片切得比纸还薄,淋着香醋。
外面忽然传来嘈杂的马蹄声。
透过窗纸,能看见一队长长的驼队正经过官道,押运的汉子们挎着长短枪,货驮子上盖着油布。
“怪事”,陈老六凑到窗边,“这光景还有这么大的买卖?”
方明的筷子顿了顿。
大哥这次调集了商行近六成的人手往关外去,却始终没说清缘由。
他盯着碗里漂浮的油花,忽然觉得这趟差事透着蹊跷。
“二少爷,晚上咱们要不要去醉仙楼。”
陈老六搓着手。
“醉仙楼的锅子先不吃了,到洋河卫再给兄弟们补上。”
方明放下筷子,“咱们吃完就走,跟紧前面那支驼队。”
面馆伙计正给护卫们添面汤,闻言手一抖,热汤洒在桌上。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跟着陌生商队走,可不是什么好路数。
燕北镇出关的城门口,几个扛枪的士兵歪歪斜斜地靠在沙袋垒成的掩体后,有个戴大檐帽的军官正打着哈欠检查过往的行人。
关外几大军阀的混战暂时还没波及到燕北镇,但无论最后是哪方势力胜出,都得老老实实和商行做生意。
那些大兵们离不开的烟土、药品,还有做饭用的煤油铁锅,都得从商行的渠道进货,而洋河卫就是最便利的关口。
方明带着商队朝城门走去。
燕北镇是晋绥军阎督军起家的地方,厚重的青砖上还能看到当年激战留下的弹痕。
如今这里成了进出关外的要道,阎督军当年就是从这里带着弟兄们打出了第一片地盘。
“长官,这是通行证。”
方明把盖着红戳的文书递过去。
按照现在的规矩,商队出关都得有晋绥军开的条子。
不过这些当兵的也就是走个过场,小商小贩塞几个铜板就能放行。
那个挂着排长衔的军官扫了眼文书,随手扔了回来,“运的什么货?”
“都是上好的烟叶。”方明笑着摸出五块大洋塞过去,“我们是同泰祥商行的,每个月都要走好几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