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通军事”;酒肆中,闲汉们哄笑着议论:“听说那太孙连令旗都分不清左右?”“跟大头兵比排兵布阵?这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嘛!”语气中充满了戏谑和看热闹的期待。舆论迅速发酵,李言被塑造成了一个鲁莽无知、硬逞英雄的形象。
昌王李格听着幕僚杜明远的汇报,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手指无意识地轻抚着书案上的一方古砚。
“殿下,惠王那边动作很快,现在满城都在议论李言与京都卫的演武之约了。”杜明远低声道。
随即李格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老三这是要把我那侄子架在火上烤啊。也好,省得我们动手了。李言若是输了,老三自然是最大赢家,我们乐见其成;李言若万一……走了狗屎运没输得太难看,经此一闹,他与京都卫的裂痕也只会更深,老三的吃相也暴露在父皇面前,对我们亦无坏处。”
杜明远会意:“殿下的意思是……我们也暗中推一把?让这火……烧得更旺些?比如,让那些依附我们的文社清流,在士子中也议论议论此事?或者,让几家我们影响下的报坊,也‘如实’报道一番?”
李格微微颔首:“嗯。不必太刻意,只需让这消息传播得更广,讨论得更‘深入’即可。尤其是要让那些自诩清高的读书人也知道,我们这位太孙殿下,是如何‘亲力亲为’、‘深入行伍’的。至于百姓怎么看,随他们去。记住,我们只是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至于他们怎么想,那是惠王操心的事。”他的话语平淡,却透着一股坐山观虎斗的冷漠。
在昌王势力的暗中推波助澜,使得消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不仅仅是市井小民,连一些文人墨客聚集的诗社、文会也开始议论此事。虽然文人议论的角度或许更关注“礼法”,“威仪”,但对李言军事能力的普遍质疑并未改变。整个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无人不知这场即将到来的、被视为“闹剧”的演武大比。
李言可以说是一夜爆红!也可以说是没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