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明显,符合抵抗伤特征,提示死者曾剧烈挣扎。
3. 其他体表损伤:
躯干部未见致命性外伤,但背部及大腿外侧存在多处擦挫伤,可能为拖拽或控制过程中形成。
(二)内部解剖检验
1. 颅脑损伤:
- 张某颅骨多处线性骨折,硬膜下血肿;李某颅底骨折伴脑干挫伤。
2. 毒物检测:
胃内容物及血液中检出苯二氮卓类安眠药成分(初步判定为地西泮),剂量足以导致意识丧失。
3. 窒息征象:
- 肺组织淤血水肿,心外膜点状出血,但未发现颈部受压或呼吸道阻塞的首接证据,需结合其他损伤综合判断。
三、分析说明
1. 致伤工具:
面部损伤由钝器(如锤、棍)反复击打形成,牙齿碎裂需极大外力,符合工具重复作用。
勒痕为粗糙绳索捆绑所致,与控制行为相关。
2. 死亡机制:
首接死因可能为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安眠药致其丧失反抗能力。
3. 案件性质:
- 损伤具有虐待、折磨特征,系他杀,作案者可能存在极端暴力倾向或报复心理。
西、鉴定意见
1. 两名死者系被他人使用钝器反复击打头面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生前曾服用安眠药并遭捆绑束缚。
2. 根据损伤分布及抵抗伤,推断作案过程分阶段实施,存在蓄意虐杀行为。
法医医签字:林晚
日期:2023年5月27日
---
附注:本报告仅针对法医学证据,具体案情需结合侦查进一步确认。
---
(报告格式参考中国《法医病理学鉴定规范》及公安刑事技术标准)
林晚小心翼翼地将这份详尽的鉴定报告递交给顾沉,报告中包含了各种科学分析和证据,每一页都透露出案件的复杂性。她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向顾沉汇报她的初步判断:“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和分析结果,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一起报复性案件。种种迹象表明,犯罪动机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预谋的。”
林晚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找到凶手。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调查,走访学校和家长,了解受害者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可能的线索和动机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日常接触中。”
她详细地向顾沉描述了接下来的行动计划:“首先,我们需要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沟通,了解受害者在校的表现和行为模式,以及是否有可能与同学或老师发生过冲突。其次,与受害者的家长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家庭背景和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也许能发现一些学校中无法察觉的线索。”
林晚还强调了与受害者朋友和同学交流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受害者的同龄人,他们可能知道一些关键信息,比如受害者最近是否与人发生过争执,或者是否有人表现出对受害者的敌意。此外,我们还需要调查受害者的社交媒体和通讯记录,看看是否有人在虚拟世界中对受害者进行过威胁或骚扰。”
最后,林晚提出了对现场的再次勘查:“我们还需要回到案发现场,再次仔细检查,可能之前遗漏了一些重要的物理证据。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看看是否有目击者或者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了可疑行为。”
顾沉认真地听着林晚的汇报,不时地点点头表示理解。他知道,这起案件的解决需要团队的紧密合作和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