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乡村鬼事录 > 胡同里的灯笼

胡同里的灯笼

北京城的老胡同,窄窄弯弯,青砖灰瓦,像是藏着数不清的故事。柳树胡同就在东城深处,胡同口有棵老柳树,枝条垂得像帘子,夏天遮天蔽日,到了夜里却透着一股阴气。胡同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老北京,日子过得平淡,可谁都知道,这地方不干净。

故事的主人叫张小六,二十多岁,父母早亡,靠给人跑腿送信混饭吃。他住柳树胡同尽头一间破西合院,院子小得可怜,屋里常年潮乎乎的,墙角还长着绿毛。那年深秋,张小六接了个活儿,给城西的李老爷送信,回来时天己黑透,胡同里静得只剩风声。

他提着盏破油灯,踩着青石板往家走。胡同里雾气浓,灯光晃晃悠悠,像随时要灭。走到半道,他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啪嗒啪嗒,像有人跟着。他回头一看,雾里空荡荡的,连个影子都没。他嘀咕道:“娘的,大晚上谁闲得慌?”加快脚步,可那声音没停,反而近了。

张小六胆子不小,干脆停下来,喊道:“谁啊?别他娘装神弄鬼!”话音刚落,脚步声没了,可雾里飘来一阵低笑,像女人,又像孩子,细细的,钻进耳朵里发冷。他头皮一麻,提着灯就跑,跑到家门口才松口气。可刚推开院门,他愣住了——院子里挂着盏红灯笼,灯笼纸破得像被火燎过,里头的烛火却亮得刺眼。

“谁挂的?”张小六皱眉,他家穷得连灯油都省着用,哪来的灯笼?他伸手想摘,可手刚碰到灯笼,烛火一晃,院子里响起一声叹息,低低的,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他吓得一哆嗦,灯笼却自己晃了晃,灭了。

第二天,张小六把这事跟胡同里的老王头说了。老王头六十多岁,满脸褶子,年轻时当过更夫,见识广。他抽了口旱烟,眯眼道:“红灯笼?那玩意儿不吉利,早年间柳树胡同死过人,听说是个唱戏的女人,吊死在老柳树上,脖子上挂着个红灯笼。你昨儿见的,怕是她。”

张小六不信:“王大爷,别吓我,我昨晚没见人,就一盏灯笼。”老王头冷笑:“没见人更好,见了你就回不来了。晚上少出门,胡同里不干净。”说完,他敲敲烟袋,转身走了。

可怪事没完。那天夜里,张小六睡到半夜,被一阵敲门声吵醒。咚咚咚,声音慢悠悠的,像有人不急不慌地等着。他披上衣服,喊道:“谁啊?”门外没应,却传来一阵低笑,跟昨晚一样。他壮着胆子推开门,院子里空荡荡的,可那盏红灯笼又挂上了,烛火摇摇晃晃,照得院墙发红。

张小六咽了口唾沫,抓起扫帚想打下来,可扫帚刚碰到灯笼,烛火猛地蹿高,院子里响起女人唱戏的声音,咿咿呀呀,像在唱《牡丹亭》。他吓得腿软,跌坐在地,那声音却越来越近,像从屋里钻出来。他猛地回头,屋门半开,里头黑漆漆的,却站着个影子,长头发披着,脸白得像纸,低头看着他。

“鬼!”张小六爬起来就跑,可脚下一滑,摔了个狗吃屎。等他再抬头,影子没了,灯笼也灭了,院子安静得像啥也没发生。他一夜没睡,天亮才敢出门,跑去找老王头。

老王头听完,脸色变了,带张小六去找胡同里的李婆婆。李婆婆八十多岁,眼瞎耳聋,却啥都知道。她坐在炕上,摸着个破罗盘,嘀咕道:“柳树胡同的鬼,是老柳树下的东西。早年间,这儿有个戏班子,领班是个女人,叫翠兰,唱得一嗓子好戏,可命不好,被个财主看上,逼着做了小妾。后来财主死了,翠兰被正房赶出来,吊死在柳树上。她死前点了个红灯笼,说是要照着回魂。”

张小六听傻了:“那她找我干啥?我又没惹她!”李婆婆冷笑:“她不找你,她找的是命。胡同里住的人,命硬的能扛,命薄的早没了。你昨儿见的那灯笼,是她在试你。”

“咋办?”张小六急了。李婆婆摸出一串铜钱,递给他:“挂门上,晚上别出门。她要真找你,我也没辙。”张小六接过铜钱,心里发毛,可也没别的法子,只好回家挂上,等天黑。

那天晚上,敲门声又来了,比前两天响,像在砸门。张小六缩在炕上,捂着耳朵不敢动。门外那笑声又响了,夹着唱戏的调子,咿咿呀呀,像在耳边唱。他偷眼看门缝,铜钱晃得叮当响,门外却没影子,只有那盏红灯笼挂在院里,烛火红得像血。

接连几天,张小六不敢出门,可活儿不能不干。他咬牙壮胆,白天跑腿,晚上早早回家。可胡同里的人开始议论,说夜里常听见唱戏声,有人还看见柳树下站着个女人,手里提着红灯笼,低头唱着。

第五天,张小六忍不住了,找上老王头和胡同里的几个年轻人,说要查查老柳树的底。老王头不乐意:“别作死,那树下有东西,挖出来谁也跑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