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群英荟萃合集 > 第248章 湛若水

第248章 湛若水

在家乡所建的莲花书院遗址。这是整个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布局严整而考究,五层平台依山而建,中轴线上的台阶将门楼、诸生馆、讲堂、正堂与偏堂彼此相连。莲花书院是湛若水晚年在家乡兴办的规模最大的书院,历经三年多建设才于 1540 年开课,此时湛若水已八十高龄。湛若水之醉心教育,几乎到了 “无处不授徒,无日不讲学,从游者殆遍天下” 的地步,他不仅在岭南地区广布心学,还将讲坛设到南京、扬州、徽州、衡阳等南北各地,全国学子慕名追随从学的多达 3900 余人。在那个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时代,湛若水以一位来自遥远岭南的名师身份,拥有着惊人的影响力传播力。

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湛若水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在他看来,所谓的 “性” 是一种心理活动,心和性是不可分割的,脱离心理谈本性是不可能。湛若水继承了传统儒家性善论的观点,但论证方法与传统儒家不同。他的教育理念以儒家心学理论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对人性、对认知、对实践的看法。他主张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儒家道德理念。例如,他提出了 “随处体认天理” 的观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去体会和认识天理。他认为,天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之物,而是渗透在世间万物之中,人们应该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去寻找和体认天理。湛若水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学生,对明代的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思想主张,璀璨光芒

哲学思想,内涵丰富

湛若水提出了 “随处体认天理”“心包万物”“知行交进” 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建立在 “心包万物,气塞天地” 哲学理念基础上,强调实践作用。

“随处体认天理” 思想是对其师陈献章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陈献章受儒释道影响,返乡坐春阳台十年,闭门自得,其学说有是内非外的苗头。湛若水觉察到此,提出 “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 的观点,得到陈献章高度评价。“随处体认天理” 中的 “天理” 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之理、自然法则,如《庄子?天运》中所说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以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二是德性之理、道德法则,包括尧、舜、孔、孟以来的 “仁、义、礼、智” 等方面内容。体认天理的关键是勤于学习、涵养心性、努力实践。

湛若水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王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说为外。” 他所说的 “心” 是能体认万物之 “心”,是 “大心”“宇宙之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 “心包万物,气塞天地” 的结论。他强调世界也不过是气的世界,“盈天地之间,一气也”,认定人与气、与天地不可分离。“人与天地同一气,人与之一呼一吸,与天地之气相通为一气,便见天地人合一处”。他撰写了《心性图说》,加以说明:“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混然宇宙,其气同也。锡命曰:‘言性之本原与天地万物一体,混沦于宇宙之间而同一气也’”。在高度重视人的心,即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他也承认客观万事万物的存在,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而行。这是湛若水 “随处体认天理” 的思想基础。

政治主张,仁政恤商

湛若水在政治上提倡重农恤商、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反对不良社会陋习。他认为 “农圃事是为太平基”,主张 “分田其主政之本乎。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大地泰,万物若”。同时,他还主张 “恤商”,倡导 “平物价以苏铺行” 的政策,痛斥 “南京大小衙门批牌取货,强抑减价,候领又难”,要求 “宜行所在诸司痛加禁革”,革除买办制度中派生的弊病,让商人有一个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

道德主张,忠诚廉洁

湛若水以 “忠诚” 和 “廉洁” 为核心,主张实行廉政政治,提倡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道德风尚。他的道德主张与政治主张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他对社会公正、和谐的追求。在出使安南时,他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清正廉洁的风范,婉言谢绝安南国王的金币等礼物,并作《辞安南国赠物对》一文作为回复,体现了他对廉洁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