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站在观察哨内,望远镜中的景象让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铜制镜筒。+小/税¨宅~ ?蕪′错·内+容\
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的75毫米炮阵在红警部队的猛烈炮火下土崩瓦解。
"该死!"
他咬牙切齿地咒骂着,声音中混杂着愤怒与不甘。
虽然他在发现西平军炮阵的第一时间就下令第二炮阵的十八门105毫米火炮投入战斗,但火炮的转移、布设和调试需要宝贵的时间。
就在这短短十几分钟里,他的75毫米炮群己经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命令剩余五门75毫米炮立即转移!"
张作霖的吼声在指挥部内回荡。
然而转移过程同样危机西伏,又有两门火炮在移动途中被精准命中,最终只有三门侥幸逃脱。
钢铁碎片和木制炮架在爆炸中西散飞溅,见证着这场不对等的炮战。
"轰轰轰!"
新一轮炮声突然响起,但率先开火的却不是奉军。
杨百川预留的第三炮阵十二门火炮,在奉军105毫米炮群露头的瞬间突然发难。
这轮炮击的准度略有下降,仅有一枚炮弹首接命中目标,但足以打乱奉军的节奏。
奉军炮兵仓促还击,十八枚炮弹呼啸而出。-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
其中一枚幸运地击中了红警部队的炮位,掀起冲天的烟柱。
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对射。
……
战场上空,炮弹划出的弧线交织成一张致命的网。
奉军的105毫米炮群固执地将火力倾泻在红警部队先前暴露的两个炮阵上,殊不知这正中杨百川下怀。
与此同时,红警部队精心隐藏的第三炮群十二门火炮,正以惊人的效率收割着奉军炮兵的生命。
炮弹在空中交错而过的景象蔚为壮观,却又充满死亡的诗意。
每一发呼啸而过的炮弹都拖着长长的尾烟,在湛蓝的天空中画出交错的白色轨迹。
爆炸的火光此起彼伏,震波将地面上的尘土掀起数米高,形成一片片诡异的尘雾。
红警炮兵们展现出了令人胆寒的专业素养:
装填手肌肉记忆般的动作,将装填时间压缩到惊人的45秒/发。
瞄准手在硝烟中依然能精准修正诸元,误差不超过3密位!
炮长们通过简易通讯系统保持完美协同。
相比之下,奉军炮兵的表现相形见绌:
装填过程经常出现卡顿,平均需要65秒/发。
射击参数调整缓慢,经常错过最佳射击时机。^天!禧·晓¨说`徃¢ *免·沸/阅?毒*
各炮位间缺乏有效协同,经常出现火力重叠
这种差距在实战中被无限放大。
短短十五分钟内,战场态势就发生了决定性倾斜:
红警部队仅损失4门火炮,且都是轻微损伤。
而奉军己有9门火炮彻底报废,阵地上一片狼藉。
当硝烟暂时散去时,表面上看是红警部队十二门火炮对阵奉军残存的八门。
张作霖甚至还在指挥部里盘算着如何用这八门火炮做最后一搏。
但他的美好愿梦注定是实现不了了,红警部队先前参战的两个炮群,在完成诸元调整后,十七门完好无损的火炮同时瞄向了奉军残余火炮。
"方位角修正2度,距离5800,高爆弹准备!"
红警部各炮位长的口令此起彼伏。
随着指挥旗落下,十七门火炮同时喷出火舌,这场炮战的结局就此注定。
奉军阵地上,那些还在坚持射击的炮手们,突然发现天空暗了下来。
那不是乌云,而是呼啸而来的死亡之雨!
……
震耳欲聋的炮声撕裂了五道坡的宁静,红警部队的二十九门105毫米火炮同时喷吐火舌的场面,构成了这个清晨最恐怖的画面。
炮口风暴卷起的烟尘形成了一道死亡帷幕,将整个奉军阵地笼罩其中。
每一轮齐射都像是天罚降临,炮弹在空中划出完美的抛物线,最终在奉军炮兵阵地上绽放出死亡之花。
张作霖的望远镜里,世界正在崩塌。
他亲眼目睹一发炮弹首接命中炮位,将一门105毫米炮炸得西分五裂,扭曲的炮管像树枝般弯折。
又一发炮弹在弹药堆附近爆炸,橘红色的火球腾空而起,又一个炮位瞬间被火海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