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难道还有我不知之事?又或者两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共识。*6′1·看~书,网· ?免\费\阅?读\”
赵煦震惊,暗自沉思起来。
他的记忆中,高氏一族在高太后成为英宗皇后的那一天开始,就逐渐步入辉煌。
高太后嫡亲,虽为了避嫌,官职不高。
但其依附高家之人,官职品阶可都不低。
这种辉煌可是一直持续到,元佑六年,赵煦掌权之后。
但是,在赵煦的记忆中,这高家之人,不管哪一脉,对高太后都是十分尊崇。
可现在向太后提及高家之人。
并且,瞧着高太后的样子,很显然也是清楚。
这让赵煦是一头雾水,有些想不明白。
“不过,公则之女与本宫有血脉关联,煦儿为老身嫡孙,因此公则之女与煦儿之间算是表亲,为皇室血脉安康,还是不宜为亲的好。”
但是很快,高太后开口拒绝了向太后。
“看来历史上这向太后是藏拙了。”
听着高太后的话,赵煦心里明悟过来。
北宋时期,这“亲上加亲”的方式有所变化,在《宋刑统?户婚律》中规定“其父母之姑、舅、两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从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微¨趣?小\说/ +追,最+新?章·节?并离之”。
由此可见,北宋禁止父母辈的表亲之间以及自己与堂外甥女等有一定血缘关系的表亲成婚。
不过,向太后所说之人,与赵煦虽是表亲,但血脉早已淡薄,甚至可以是忽略不计,即使成婚也不会影响什么。
但高太后以这个理由拒绝,这无疑就是断了高家之人入宫的所有退路。
这要么是高家有人经不住诱惑,要么是向太后故意为之。
但不管是哪一种,这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高太后根本不能答应。
因为,大宋不可能在短期内,让高家再出一任皇后。
这种事,文官不会同意,武勋不会同意。
而高太后拒绝的后果,就是高家各脉生出间隙。
这一次交锋,向太后算是提前占据上风。
“母后勿怪,是儿臣考虑不周。”向太后脸上带着歉意,但眼中却是有着一丝得意,她继续举荐道,“臣妾还听闻济阳郡王重孙之中,有一女名唤青禾,现正是金钗之年,有西施之貌,有慈圣光献皇后之风,可堪为后。”
“还真是好算计。”赵煦心惊,向太后两次举荐,都是高太后亲近的家族,这明晃晃的就是想着要将高太后最亲近的两个家族的后路给断了,并且直接挑起高、曹两家的不满,从而产生间隙。\r?u?w*e+n?5·.-o,r/g`
“太妃,你是煦儿生母,你有何推荐。”
高太后却是与之前不同,没有向之前那般果断否决,而是向着未说话的朱妃询问。
朱妃有些慌乱和惊喜,她也有举荐之人,不过刚想开口,就听到旁边的有些轻微的响动,下意识的看过去,瞧见赵煦将茶碗放在桌上。
瞧着朱妃看过来,赵煦没有说话,迅速不动声色的摇摇头。
这高太后与向太后斗法,朱妃若是掺和进去,在这夹缝之中,恐怕是骨头渣都不会剩下。
“母后,臣妾出身低下,不认识高门贵女,因此煦儿的婚事,臣妾不便多言,由母后与太后娘娘决定便可。”
朱妃心惊,心头的欢喜如同潮水般退去,想举荐的人,也停留在嘴边,很是从心的将自己撇出去。
她并不是傻子,赵煦这么一提醒,她也反应过来,这事明显就是高太后与向太后在争斗,她要是去掺和,那就是不知死活了。
高太后挑眉,有些诧异的看了眼朱妃,她想着以朱妃的脑子,即使不赞成向太后的话,也会自行举荐他人。
没想到朱妃会这么懂事聪明,一句话将自己给摘出去。
向太后微微皱眉,来之前朱妃可是和她说过,对韩家之女,可是十分欢喜。
但现在居然直接将自己给撇出去,这让她不解的同时也升起了一丝恼怒。
毕竟,朱妃不开口,对她的计划多多少少有些影响。
但她也清楚,现在不是质问的地方。
况且这种事,朱妃不掺和,她也不好质问。
只能静静等待着高太后的答案,她反正有把握,高太后不会选择曹家女。
“公正之孙,老身也也见过,那小女娃钟姝灵秀,少而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