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龙吟三国 > 第151章 凤雏北顾

第151章 凤雏北顾

刮得有些发颤,但语气依旧带着军人的威严。目光扫过庞统破旧的棉袍、瘦弱的老驴和那个显眼的鱼竿,眉头微皱。

庞统连忙缩着脖子,装出一副畏畏缩缩、冻得口齿不清的模样,从怀里掏出一份伪造的、皱巴巴的“荆州士子庞德”的路引文书,双手奉上,声音带着刻意的颤抖与谄媚:“军…军爷…行…行行好…小生…荆州人士…游学至此…冻…冻坏了…”

,!

士卒接过路引,仔细查验,又上下打量了庞统几眼,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但并未过多刁难,只是挥挥手:“进去吧!城西慈济坊有安置流民的暖棚,凭路引可领热粥!莫在街上乱晃!”语气虽冷,却也算指明了生路。

“谢…谢军爷!”庞统点头哈腰,牵着老驴,瑟缩着身子,汇入了城门洞的阴影之中。

一步踏入邺城,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风雪被高大的城墙阻挡在外,城内虽也银白一片,却显得井然有序,生机勃勃。宽阔的主街积雪已被清扫至两旁,露出青石板的底色。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旌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粮店前,堆积如山的麻袋显示着存粮的丰足;布庄里,厚实的棉布、皮货挂满货架;铁匠铺炉火熊熊,叮当的锻打声不绝于耳。行人裹着厚厚的冬衣,行色匆匆,脸上虽有寒意,却无菜色,更无流民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麻木。

孩童裹得像小粽子,在街边清扫出的空地上堆着雪人,发出清脆的笑闹声。许多店铺和民居的门前、檐下,都挂着象征喜庆的红灯笼,在风雪中晕开一团团温暖的光晕,与远处大将军府方向隐隐传来的、因庆典而尚未完全散去的喧闹人声相呼应,竟将这严寒的冬日渲染出几分奇异的暖意与祥和。

“好一个邺城!好一个罗文通!” 庞统心中剧震,面上却依旧是一副冻傻了的呆滞模样。他牵着老驴,看似漫无目的地在城中游荡,那双隐藏在毡帽下的眼睛,却如同最贪婪的猎鹰,飞速地扫视着一切细节:巡逻士卒的队列间隔与精气神,市集货物的丰盈程度与物价,店铺掌柜与顾客交易时的神情,邺城乞丐极少,且大多被集中在慈济坊附近施粥…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声地印证着那些情报的真实性,甚至比情报描述的更加生动、更具冲击力!

接下来的数日,庞统如同一条滑溜的泥鳅,彻底融入了邺城的市井底层。他白天混迹于各色茶馆酒肆、码头脚行,晚上则栖身于城西慈济坊那虽然简陋却温暖干净的暖棚之中。他刻意操着一口略带荆襄口音的官话,以落魄书生“庞德”的身份,与贩夫走卒、落魄文人乃至三教九流攀谈。他出手阔绰(暗中携带了足够的金叶子),请人喝酒,听人诉苦,很快便与几个消息灵通的“地头蛇”混得烂熟。

“听说了吗?东城王寡妇家的三亩上等水田,硬是被大将军府的人用市价一半强买了去!说是要修什么军械坊!可怜孤儿寡母啊…” 一日午后,在一处鱼龙混杂的码头茶馆里,庞统缩在角落,压低声音,对着同桌一个以包打探消息为生的闲汉“包打听”神秘兮兮地说道,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愤懑与同情。这谣言,是他精心编造,细节逼真,足以以假乱真。

“庞老弟,这话可不能乱说!”包打听吓了一跳,紧张地左右张望,凑近庞统,声音压得更低,“咱邺城谁不知道,大将军府征用民田,补偿从来都是只多不少!去年修城墙征了老李家两亩菜园子,补偿的钱够他在城里盘个小铺面了!你这消息…怕不是被人诓了吧?”

庞统故作惊讶:“啊?竟有此事?可…可那王寡妇哭得可惨了…”

“哭?”包打听嗤笑一声,露出几分市井的狡黠,“老弟,你新来的不懂。这邺城地面,将军府做事最是公道!真有冤屈,直接去府衙门口的‘鸣冤鼓’敲就是了!主簿大人天天坐堂,有冤必理!要是诬告…嘿嘿,那板子可不是吃素的!你说的这事,八成是有人眼红王寡妇家那几亩好地,故意造谣恶心将军府呢!老弟,听哥一句劝,这话到此为止,莫惹祸上身!”

第一次试探,如同泥牛入海,谣言非但未能掀起波澜,反而被市井小民本能地反驳,甚至点出了邺城“鸣冤鼓”这一制度性的申诉渠道。庞统心中暗凛,对邺城的吏治清明与民心依附有了更深的认识。

喜欢龙吟三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