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黑木板,仿佛在对一位跨越时空的知己言说。
“阴阳,不是对立,是转化!”
“【粒子】,是【场】的高度凝聚,是能量的收束,是‘有’,此为‘阳’!”
“【场】,是【粒子】的无限弥散,是能量的释放,是‘无’,此为‘阴’!”
“而【波】,便是这阴阳转化的过程!是‘无’中生‘有’,‘有’又归‘无’的律动!”
“这,才是真正的《易经》!这,才是宇宙的至理!”
满堂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宏大到令人战栗的理论框架彻底镇住了!
用《老子》定义其本源,用《墨子》描述其现象,再用《易经》阐述其规律!
他不是在解释天幕。
他是在用华夏几千年的智慧,去吞噬、去包容、去定义那天外之理!若此论为真,那便不是蜀汉在模仿天幕,而是天幕印证了华夏先贤的无上智慧!
杜琼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感觉自己毕生所学,被眼前这个人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又用一种他无法理解,却又无法辩驳的方式,重新组合成了一座更高耸,更辉煌的殿堂。而他,连门槛都摸不到。
“丞相……”姜维的身体在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极致的兴奋,他上前一步,声音都变了调,“丞相之论,己近乎于‘道’!可……可这‘无形之场’,终究是理论。我等,如何去验证它的存在?”
这句问话,将所有人从玄奥的哲学思辨中拉回了现实。
是啊,说得再好听,看不见摸不着,又有什么用?
诸葛亮赞许地看了姜维一眼。
“伯约,问得好。”
他走到那面曾显现“磁之形”的铜盘前,却并未拿起磁石。
“磁石引针,不过是‘场’最粗浅的一种应用,是以‘显’引‘显’。”
“亮,欲试一法。”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无比清晰。
“以‘律’引‘律’,使其共鸣。”
“共鸣?”姜维不解。
“不错。”诸葛亮眼中闪烁着求真的光芒,“若此方铜锣敲响,远处另一面同样大小的铜锣,亦随之微颤。这便是共鸣。”
“同理,若我等能在此处,以特定的‘律’,激荡这【无形之场】,那么在百里之外,另一件能感知此‘律’的器物,也必然会做出反应!”
“这,便是‘场’存在的铁证!”
姜维激动得满脸通红:“丞相!需要何物?维愿倾工部之力,为丞相铸之!”
诸葛亮摇了摇头,他看向堂外,仿佛目光穿透了蜀中的重重山峦。
“寻常金石,只能传导,无法感应。我等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东西。”
他收回目光,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
“传我将令,昭告天下。”
“凡能寻得上古奇石,触之生电者;或有天外陨铁,能应雷鸣者;或有深海异珠,可发幽光者……”
“蜀汉,以千金求之,以侯爵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