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朝堂被伯颜的阴影笼罩,众人噤若寒蝉,如今恍若隔世。
这些老臣时常提及,那段时间里,元顺帝常常在深夜批阅奏折。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他全神贯注,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挥笔批复,鬓角不小心沾染上墨痕也浑然不觉。
在他心中,大元的兴衰存亡重于泰山,每一份奏折都是民生疾苦、社稷安危的映照,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脱脱提出“开河变钞”以缓解民困的方案时,朝堂之上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开河就是开凿新河道,元朝末年,黄河中游暴雨致洪水泛滥,旱灾、蝗灾等也接踵而至,民生困苦。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治理黄河,即开凿黄陵岗附近的白茅新河。
变钞就是由于当时财政困难,元朝政府决定改变钞法。大体意思就是大规模发行纸币。
众多大臣认为此举劳民伤财,风险巨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但元顺帝力排众议,他深知黄河水患严重威胁百姓生计,若不及时治理,必将动摇国本。他毅然拨出内帑支持工程,为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还不辞辛劳,亲自前往黄河岸边视察。
黄河边,烈日高悬,酷热难耐。治水民工们赤裸着黝黑的脊背,在滚烫的河沙上劳作,汗水如雨般落下,浸湿了脚下的土地。他们喊着粗重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搬运石料、挖掘河道。
元顺帝站在一旁,目睹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不禁长叹:“民为邦本,朕岂能坐视水患而不顾?”
他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元才能繁荣昌盛。
在视察过程中,他与民工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工作困难,还叮嘱官员一定要保障民工的权益,妥善安排他们的饮食起居。彼时的大都城,百姓们感受到了朝廷的新气象。
市井间,孩子们欢快地唱着“顺帝中兴”的歌谣,蹦蹦跳跳地穿梭在街巷之中。歌谣如灵动的音符,传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江南的文人墨客们听闻元顺帝的种种作为,也不禁为之赞叹,纷纷挥毫泼墨,写下诗篇。其中有诗赞曰:“天教圣主起北方,一扫阴霾见日光。”
在众人眼中,这个曾被权臣操控的少年天子,己然脱胎换骨,正以坚定的步伐,引领着大元走向中兴之路,未来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