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得飞快。·x_x*n′y!d+..c^o\m¢当天下午,宫里太监就来了,传陛下口谕:明天圣驾亲临西市,看这“新奇路”。
第二天大早,日头不错。西市口那条水泥路被水冲得发亮,看着更平更结实。路两边,五城兵马司的兵丁清出了道,老百姓被拦在外围,伸长了脖子看。
远处传来净街的呼喝,跟着是整齐的脚步声。明黄色的仪仗慢慢过来了。皇帝坐的御辇,八匹高头大马拉着,稳稳当当驶上了水泥大道。
御辇里,李世民坐得端正。车轮子压在又硬又滑的路面上,只有一点点“沙沙”声,几乎被脚步声盖住了。车稳得感觉不到颠。李世民脸上没啥表情,眼底却飞快掠过一丝惊奇。他撩开侧帘一角,瞅了瞅那平得像镜子的路面。
御辇在路中间停下。李世民扶着太监的手下车。房玄龄、杜如晦(被随从扶着,脸色比上次更难看)、长孙无忌这些重臣紧跟在后。
脚踩上水泥路,硬邦邦的劲儿透过靴底传上来。李世民还用脚尖使劲碾了碾地,纹丝不动。他又低头看了看路边水泥砌的小排水沟,雨后剩的水正顺着沟流走。
“恪儿。”李世民声音平平。
李恪赶紧上前一步:“儿臣在。”
“此物,便是‘水泥’所筑之路?”李世民点了点脚下。
“回圣人(李世民称圣),正是。”
“如何得来?”
“禀圣人,”李恪早打好了腹稿,“这是用火烧石灰石和黏土弄出来的粘合东西,再加点石膏,磨成粉。\m?y/r\e`a-d\c-l,o^u/d/._c¢o~m?用水搅和,能捏形状,干了就跟石头一样硬。”
“花费多少?比打土路、铺石板怎样?”
“回圣人,主要费在烧火用的石炭(煤)和人工上。但东西好找,做起来快,铺路比打土、铺石板快得多。要是石炭买得多,还能更便宜。而且这路结实,雨水冲不坏,长远看,省下的是年年修路补路的徭役和钱粮!”
李恪嗓门提了提:“这玩意儿用到漕运码头上,不怕水冲;用到边关城墙上,墙根更牢;用到长安各坊里,再下大雨,百姓不用踩泥巴,坊里排水快,能防积水防脏污!这是利国家、利军队、利百姓的好东西!”
李世民安静听着,眼光在那平路上来回看,又扫过远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他身后,杜如晦咳了几声,苍白的脸上却露出赞同,低声说:“钻研器物,解决百姓疾苦,是大善事。”房玄龄也轻轻点头。
长孙无忌板着脸,眼神阴沉。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头:“嗯。此物…确实有用。”他抬头,目光朝恪记工坊那边望了一眼,“蜀王李恪,献上这利国便民之法,该赏。”
他想了想,对太监说:“传旨,赐恪记工坊‘利国便民’金匾一块!”
“儿臣谢圣人隆恩!”李恪道谢。
金匾!虽然不能直接花,但这招牌够硬!官方认证啊!
……
谢完恩,李恪瞅准空子,上前一步躬身:“圣人,儿臣还有点事想禀报。”
李世民看向他:“说。¨第,一/看-书\网_ +最`新`章.节^更′新′快_”
“圣人,”李恪态度恭敬,话说得清楚,“这水泥方子,不是天上掉的,是恪记几十号工匠,费尽心思,一遍遍试,失败无数次,才碰巧弄出来的。中间花的钱粮,海了去了。”
他抬起头,眼神实在:“圣人,要是把这方子白白送给朝廷,恐怕冷了天下工匠琢磨新东西的心。儿臣大胆,求圣人恩准一个办法,叫‘特许专营’。”
“特许专营?”李世民眉头动了动。
“是。”李恪解释,“就是请圣人下旨,定个十年期限。以后朝廷和地方官府搞工程,像修路、筑城、建粮仓这些,要用水泥,就按用了多少,给恪记工坊一笔钱,叫‘物料钱’。这是头一条。”
“第二条,民间盖房子、修园子、铺子装修要用水泥,恪记工坊可以把买卖权交给信得过的商户,或者恪记自己卖。赚的钱,恪记愿意按成数交给国库。”
他最后放出好处:“要是朝廷有官道、城墙要修,恪记愿意用最实在的价钱接下来,保证工期保证质量!既省了朝廷征发徭役的麻烦,工程进度还能快不少!”
李恪话音一落,大臣堆里立刻有动静了。
房玄龄摸着胡子想了想,第一个开口:“圣人,臣看蜀王殿下说的,在理。重赏搞出新东西的人,好东西才会越来越多。这‘特许专营’,既让工匠的心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