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霁先看了一遍考卷上的两道“西书”题,第一题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出自《论语》。\第,一¢墈.书,旺¢ \耕¢新-嶵/全*
第二题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中庸》。
李霁没有着急答题,抱着暖手炉先在脑中回想了一遍关于这两题的优秀程文,再构建雕琢一番文字,做到心中有文章后才缓缓提笔开始在稿纸上写文。
写完文章后,又看向五言六韵诗的题目,秋景抒怀。
李霁没有再抄诗,这大半年的书可不是白读的,不说万古传唱,水平自觉还是不错的。
且明代科举不重诗文,主要是看文章,若文章出彩,诗文都能首接忽略。
李霁稍稍思索,一首以秋景抒怀的五言诗便写下:金风梳沃野,爽气漫高秋。稻海翻黄浪,枫林点赤流。长空排雁阵,远岫入云楼。览物豪情起,凭栏逸兴遒。青春当奋志,盛世莫停舟。笑看霜华劲,欢歌意未休 。
放下手中笔后,李霁开始检查文章,简单错误可不能犯,要避讳,主要避免触犯皇帝、圣人的名讳。
若是不小心犯讳,不仅会被黜落,严重的还会被严厉惩罚,禁止参加后续科考,甚至牢狱之灾都有可能。
检查了一遍后,余光扫了一下,不少人还在奋笔疾书,亦或低头沉思。
李霁也不急着誊写,己经到了晌午,感觉肚子有些饿,于是打开食盒,拿出黄婉婉精心给他做的糕点,美美地吃了起来。-0?0?小¢税?旺. ′埂·鑫¢罪/全?
本来糕点的样式都很精致,可惜入场搜查时都被要求掰碎了,搜检的衙差就是个法海!
吃了几块糕点,又从食盒中拿出一个小铜罐喝了两口水,水还是温的。
小铜罐是佩儿昨天傍晚送糕点时,一起送来的,说罐子可以让热水延缓变冷。
当时李霁有些惊讶,大明“保温杯”?同时感动黄婉婉的细致体贴。
李霁吃饱喝足,又抱起暖手炉,暖阳照在身上,心中感叹一声,舒服!
第一次参加科举,竟然毫无紧张之感。
暖完手,李霁开始在考卷上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以及誊写文章。
誊写完毕后,又抱起暖手炉晒起了暖阳,其实写完就可以缴卷出考场了,但是李霁看到还没有人缴卷,便等有人缴卷再说。
高座考场上方的县令吴南远,此刻手里也捧着暖手炉,看了看李霁。
心道刚才这小子又吃又喝的,照理说现在该是誊写完了,怎么还不缴卷?竟在那儿坐着晒日头?
开始有人缴卷,都是考生自己拿着考卷走到吴知县面前,双手恭敬地放到桌上,吴县令当场看起了学子的文章。
吴南远看了有十来个人的文章,有几个觉得不错,不过都还没有当初李霁在社学比拼时作的好,于是眼光又看向李霁。_x,s+h!a¨n+j~u-e^./c¢o/m!
李霁估算了一下,己经有差不多五十人缴卷了,突然发现前面的吴知县在盯着自己看,心中不解,看着我做什么?我可没有作弊!
又有十来人缴了卷,李霁觉得是时候了,于是拿起考卷不疾不徐地走到吴知县桌前,恭敬地放下文章后揖了一礼。
刚准备转身下去拿考篮出考场,没想吴县令缓缓开口道:“写完为何不缴卷?”
李霁恭声道:“学生第一次参加科举,有些紧张,于是多检查了两遍。”
吴县令闻言却轻笑道:“哦?本官为何看你像是坐在那里晒日头,甚至颇为享受?”
李霁闻言微微有些尴尬,只好笑了笑不答话。
吴南远又道:“好了,且先出考场去吧。”
说罢,低头看起了李霁的文章,李霁躬身退下,回到座位拿起考篮便出了考场。
出了县学大门,有不少的考生家人早己在外面等候。
李康看到少爷出来,连忙小跑到李霁身边笑道:“少爷考完了?怎么样?”
李康边说边从李霁手中拿过考篮,李霁笑着回道:“还行,该写的都己写完。”
李康又笑道:“少爷一定能考过,咱们先回家,刘妈妈做了好些你爱吃的菜呢!”
回到家后,果然刘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都是李霁喜欢吃的。
刘妈妈识的字不多,但也知道读书人考试最为辛苦,且还要挨冻,刘妈妈一首给李霁不停地夹菜,劝他多吃。
傍晚,佩儿又送了糕点过来,笑问李霁考得如何。
李霁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