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能准确地理解莫兴华的加工意图。
饶是如此,第一个合格的“莫造”枪机框的诞生,依旧耗费了整整三个星期的时间。
在此期间,他们报废了十几个用宝贵的“特制二号钢”锻打出来的毛坯。每一个报废的零件,都像针一样刺痛着莫兴华和工人们的心。
那是一段充满了汗水、油污和金属碎屑的日子。
研发洞室内,昏暗的马灯下,莫兴华和他的弟子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反复的测量、小心的试切、对每一个微小误差的极致修正,成为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有时候,为了一个零点零几毫米的公差,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然后又一起埋头苦干,首到问题解决。
终于,在六月初的一个清晨,当李二牛用沾满油污的双手,将最后一个经过精细研磨和抛光的枪机框捧到莫兴华面前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莫兴华接过枪机框,仔细地用游标卡尺和自制的检具对其每一个关键尺寸进行测量,又用手指轻轻滑过那些复杂的内腔表面,感受着那份来之不易的光洁与平滑。
“合格了!同志们,我们成功了!” 莫兴华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霎那间,研发洞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李二牛和张嘎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王大锤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第一个完全由盘龙峪兵工厂自主加工出来的枪机框,虽然在某些细节上可能还比不上原装的捷克式零件那般完美,甚至还带着一些手工修配的痕迹,但它无疑是“莫氏军工”在精密制造领域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它标志着盘龙峪兵工厂己经初步具备了加工复杂精密机械零件的能力,为后续整个枪机组件乃至整枪的仿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望着这个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铁疙瘩”,莫兴华知道,最艰难的时刻或许才刚刚开始,但胜利的曙光,己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