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年间,钱塘县有一片闻名遐迩的茶山。,p^f′x·s¨s¨..c*o¨m?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所产茶叶品质上乘,香气清幽,滋味醇厚,被奉为贡茶。每到采茶时节,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茶农,他们精心采摘着嫩绿的茶芽,满心期待着能有个好收成。
这一年,又到了采茶的黄金季节。茶农们天不亮就起床,背着竹篓匆匆赶往茶山。他们手法娴熟,指尖在茶树间轻盈舞动,将一个个鲜嫩的茶芽收入篓中。然而,就在大家满心欢喜地忙碌时,一队官差气势汹汹地闯进了茶山。
为首的是县里新上任的师爷赵恶,此人贪婪成性,心狠手辣。他看着满山的茶树,眼睛里闪烁着贪婪的光,大声吼道:“都给我停下!从今往后,这茶山的茶叶归县太爷管理,你们这些茶农,每户每年必须上交十斤上等茶叶,否则就别想在这片地上继续采茶!”
茶农们一听,顿时炸开了锅。.5?d/s,c*w¢.?c?o′m?一位老茶农颤抖着双手,上前哀求道:“大人啊,我们一年到头就靠这点茶叶维持生计。十斤上等茶叶,这要求太高了,我们实在交不起啊!”赵恶却冷笑一声,蛮横地说:“交不起?那就别怪我不客气!到时候,你们不但采不了茶,连这房子、土地都得给我交出来!”说完,便带着官差耀武扬威一番,再扬长而去。
茶农们望着被糟蹋得凌乱的茶树,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的茶农甚至忍不住放声大哭,一家人一年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就在大家陷入绝望之时,一个衣衫褴褛、疯疯癫癫的和尚摇着破蒲扇,慢悠悠地走进了茶山。±o兰£t:兰?文?′学{> ?已tμ发-布2=最§?@新?D¤章=¨节e¨@他头发乱蓬蓬的,脸上带着一抹玩世不恭的笑容,正是济公。茶农们看到他,纷纷围了过来,诉说着心中的苦水。
济公听完后,眼睛一转,笑着说:“乡亲们莫要着急,我自有办法对付那贪官。”茶农们半信半疑,但此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这位看似疯癫的和尚。
济公让茶农们收集了一些茶叶梗和茶末,又找来一些破布和竹篾,开始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他就用这些材料做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茶叶虫”。这些“茶叶虫”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仿佛随时都会从布里爬出来。济公又带着茶农们回到茶山,将好多“茶叶虫”挂在茶树上。
接着,济公带着茶农们来到县衙门口。此时,县太爷正坐在大堂上,和赵恶商量着如何从茶农那里榨取更多的钱财。济公大摇大摆地走进大堂,大声喊道:“县太爷,不好啦!茶山闹虫灾啦!”
县太爷和赵恶一听,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赵恶嘲讽道:“你这疯和尚,莫不是疯了?哪来的虫灾?”济公却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几个“茶叶虫”,放在桌上,说:“大人请看,这就是从茶山上抓来的虫子。它们专门吃上等的茶叶,照这样下去,今年的贡茶可就泡汤了,到时候皇上怪罪下来,大人您可担待不起啊!”
县太爷一听,脸色顿时变得煞白。他深知贡茶的重要性,如果因为虫灾无法按时上贡,自己的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他急忙问道:“那……那可如何是好?”济公笑着说:“大人莫急,我这有一计。只要您免了茶农们的赋税,让他们安心采茶,我自有办法驱虫。”
县太爷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只好勉强答应下来。并且带人和济公一道,上山解决茶虫闹灾的问题。
济公来到站在茶山,口中念念有词,手中蒲扇使劲一扇。神奇的是,那些“茶叶虫”真的被扇走了。茶山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茶农们欢呼雀跃,对济公感激不已。而县太爷和赵恶虽然心中恼怒,但因有言在先,也无可奈何。从那以后,茶农们摆脱了沉重的赋税,安心地采茶制茶,生活越来越好。
济公智斗贪官救茶农的故事,在钱塘县流传开来,人们都对这位疯癫却又充满智慧的和尚敬佩不已。而济公依旧摇着破蒲扇,穿梭在大街小巷,继续用他的智慧和善良,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