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各种精密仪器闪烁着指示灯,发出轻微的嗡嗡声。`l~u¢o′q¨z,w_..c+o/m~江浅站在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前,屏幕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复杂的波形图和数据流。她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时停下思考片刻,又继续输入指令。周围的团队成员也都全神贯注地忙碌着,有的调试设备参数,有的记录实验数据,整个房间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我们已经在时空力量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不少进展,现在要把目光投向通信领域了。”江浅转过身来,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道,“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时空的特性,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实现更高效、更快速的数据传输。”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工程师兴奋地举起手:“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时空波动入手。根据理论分析,时空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变的,它存在着微小的起伏和震荡。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并利用这些波动,就有可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信息通道。”
江浅点点头:“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先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时空波动的行为规律,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调制解调算法。”
于是,一场紧张的研发工作就此展开。数学家们埋头于厚厚的笔记本中,推导着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程序员们在电脑前日夜奋战,编写一行行代码;物理学家们则守在实验台旁,反复进行各种测试。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时空波动的通信模型。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验验证。
在一个封闭的实验舱内,摆放着两台特制的发射机和接收机。·5′2\0?k_s-w?._c!o.m^发射机的天线造型独特,呈螺旋状向外延伸,仿佛试图触摸到看不见的时空结构。接收机则配备了高精度的信号分析仪,能够捕捉到极其微弱的信号变化。
“准备就绪,开始第一次测试。”江浅下达命令。
技术人员按下启动按钮,发射机开始工作,发出一束经过特殊调制的时空能量波。这束波携带着预先设定的信息编码,向着对面的接收机飞驰而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紧盯着接收端的显示屏。几秒钟后,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系列杂乱无章的信号峰谷,随后逐渐稳定下来,显示出清晰的数字序列。
“成功了!我们成功接收到了信号!”负责操作接收机的研究员激动地喊道。
众人围拢过来,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欢呼雀跃。但很快,大家又冷静下来,因为这只是短距离内的传输实验,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不要高兴得太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江浅提醒大家,“我们要逐步增加传输距离,观察信号的稳定性和衰减情况。”
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团队进行了多次不同距离的传输实验。随着距离的增加,信号强度确实有所减弱,但令人惊喜的是,通过优化调制方式和增加中继节点,他们成功地保持了较高的信号质量。特别是在一次百米距离的测试中,信息的传输速度达到了惊人的每秒数千兆比特,而且误码率极低。`d?u!y?u-e!d~u?.·c\o/m′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一位老专家看着手中的测试报告惊叹道,“传统的电磁波通信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速度和稳定性。”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时空能量的特殊性质,它在穿透障碍物时会遇到较大的损耗。例如,当信号穿过金属墙壁或厚重的门板时,大部分能量都会被吸收或散射掉,导致接收端的信号变得非常微弱。
面对这一难题,团队再次陷入沉思。有人提出可以在建筑物内部布置大量的反射板和导引装置,以引导时空能量顺利通过;也有人建议开发新型的材料和技术,提高信号的穿透能力。
就在大家集思广益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时空本身具有可塑性,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塑造一条‘时空隧道’,让信号在其中自由穿梭呢?”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也有人觉得值得一试。最终,江浅决定组建一个小分队专门攻克这个难题。
小分队的队员们日夜钻研,查阅了大量前沿科技资料,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他们发现,通过施加特定的磁场和引力场组合,确实有可能局部扭曲时空结构,形成一条类似虫洞的通道。当然,这种微观尺度上的“时空隧道”与宏观世界中的黑洞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