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此‘通’,吾之存在方有意义,吾所承载之文化,方能于此喧嚣时代,焕发新生,历久弥新。此即‘通则久’。”
李芳听得有些入神,虽然个别词句还是有点绕,但苏明远话语中那股沉静而强大的力量,让她浮躁的心彻底安定了下来。她好像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能面对那些恶评而如此平静了。
“所以,” 苏明远放下笔,目光灼灼地看向李芳,“吾非为‘偶像’之位而来,亦无意争此虚名。若世人定要将吾视作‘偶像’,那吾便做一座‘桥’。”
“桥?” 李芳疑惑。
“正是。” 苏明远颔首,重新铺开一张宣纸,这次,他直接在电脑键盘上敲打起来——这是他为数不多能熟练使用的现代技能之一,为了更高效地“发声”。他一边缓慢而认真地敲击着键盘,一边清晰地说道:
“古人云‘君子不器’(语出《论语·为政》,意为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单一的用途)。吾,苏明远,非‘偶像’之器,更愿为一座桥。”
键盘声清脆,伴随着他字斟句酌的低语:
“桥之此岸,是煌煌数千载之华夏文明,是先贤智慧之结晶,是礼乐文章之华彩;
桥之彼岸,是奔腾不息之现代洪流,是诸君鲜活之日常,是求知若渴之心灵。”
他顿了一下,仿佛在思考如何让现代人更能理解他的心迹:
“若吾立于桥头,或讲解一句古语,或演示一个古礼,或仅仅身着这身旧时衣裳行走于红毯……能让偶然瞥见之诸君,因一丝好奇而翻开尘封之古籍,因一时心动而多学一句‘请’、‘谢谢’、‘对不起’,或因吾之笨拙(如昨日之摔)而会心一笑,进而对古人生出一分亲切之理解……”
他的手指在回车键上悬停片刻,然后用力敲下:
“……那么,这‘流量’之虚名,这‘偶像’之争议,于吾而言,便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与意义。此,方为吾留于此世,立于人前之最大价值。”
写完最后一句,苏明远轻轻呼出一口气。屏幕上,是他用现代白话(尽管仍带着明显的古风韵味)写下的回答,核心思想却源自千年前的古老智慧——君子不器,变则通。
“发出去?” 他看向李芳,眼神澄澈。
李芳看着屏幕上那真诚而有力的文字,再看看苏明远沉静如深潭的眼眸,之前所有的焦虑和愤怒都化作了钦佩和一种莫名的感动。她用力点头:“发!就按你说的发!一个字都不用改!”
苏明远的回答,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了一滴清水,瞬间激起了更剧烈、但性质已然不同的反应。
知乎问题下,这个带着“苏明远”实名认证标志的回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点赞、评论、转发,火箭般冲上了回答榜首,甚至带动原问题在热榜上挂得更久、位置更高。
评论区的画风陡然转变:
高赞回复1: “破防了!‘君子不器’… ‘一座桥’… 苏老师,您这格局!那些顶超偶像该唱跳的,脸疼吗?这才是顶流该有的思想和担当!泪目了!”
高赞回复2: “我的天!‘能让诸君因好奇翻开古籍’、‘因心动多学一句礼貌用语’… 这说得也太实在太真诚了!比那些喊口号‘弘扬文化’的强一万倍!苏老师,您这座桥,我走了!这就去下单《论语》!”
高赞回复3: “《周易》‘变则通’被他用来解释自己… 这波文化底蕴的降维打击!黑子们傻眼了吧?谁说古人不懂变通?苏老师这才是真正的‘通古今之变,成文化之美’!大智慧!”
id:@历史系王教授(认证): “作为研究古代思想史的学者,我必须说,苏明远这个回答,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将‘君子不器’与‘桥梁’的现代隐喻结合,用‘变则通’来阐释自身在当代的定位,堪称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案例!受教了!”
id:@曾经的路人甲: “之前觉得他就是个噱头,看了这个回答… 对不起,苏老师,是我浅薄了!您这座‘桥’,我愿意走一走!至少,下次对孩子说‘要有礼貌’时,我会告诉他,这叫‘克己复礼’(刚百度的)。”
id:@汉服社社长: “泪流满面!终于有人把文化传承说得这么透彻又温暖!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不是刻板复刻的表演,而是像一座连接彼此的桥!苏老师,您是我们所有同袍的骄傲!这座桥,我们一起守护!”
当然,仍有杠精:“说得比唱得好听!还不是为了立人设捞钱?” 但这类评论很快被淹没在更汹涌的赞同和支持声浪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