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水汛则田皆泽国,滨水滞则长河生尘。”
这是震泽流域发展最大的难题。
简单地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因此,筑堰坝、陂湖泽,挖池塘等拦洪蓄水工程,必须要有。
还要精通。
林北召集了江东各地的治水良才,开出了一千金的悬赏,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这些工程在古代就有了。
汉初荆王刘贾在越范蠡所筑“蠡塘”的基础上,在吴兴县南开凿“荆塘”。
汉平帝元始年间,皋伯通又在吴兴县东北筑“皋塘”。
这些“塘”的作用,在于外挡洪涝,中通航行。
同时用于排涝垦田。
大汉还在钱塘江修建了“防海大塘”,抵御“江海之害”。
可以说,扬州的繁荣,就是这么一点点开辟出来的。
不是所有的土地,一开始就能耕种。
否则以神州的地大物博,怎么可能还有饿死的百姓?
一代代的贤臣,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因为受惠的是百姓,百姓又不懂得传颂。
大概十几年、几十年口口相传,贤臣的功绩也就被遗忘了。
偶尔被记录下来的,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林北做这样的“农臣”,也有吃力不讨好的意思。
毕竟名流千古的臣子,在于“将”“相”。
和都江堰李冰父子一样传唱千古的太少太少。~小^税′C·M/S′ ,勉·废!粤_毒\
这些建造设施,可能过了几百年,地势有所变化,或者被战争破坏,也就不存在了。
林北拓垦耕地,修建水利。
或许百年以后,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百姓是一定能够得到实惠的。
而且这里处于震泽流域,开垦出来的都是良田,肥饶水饱。
建安十西年,注定是忙碌的一年。
林北展示了,什么是大气魄。
江东人口在一百多万左右,后来江淮地区为了躲避兵灾,纷纷南迁。
孙权又逼迫一些山越走出来,在籍人口有一百五十万。
不算多,但也不少了。
此次震泽流域,到处都在忙碌。
林北又征召了十万壮丁劳役,参加到体力劳动之中。
后来陆陆续续,又增加了一些人手。
共计五十万百姓!
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张辽的大军,承担了粮食的运输工作。
合肥曾为军事要塞,囤积着大量的粮食。
芍陂屯田的粮食,则是储存在寿春。
寿春有很多粮仓,巩固了江淮地区的统治。
现在五十万百姓在参与劳作,林北承诺,他们的粮食由朝廷承担。
百姓们欢欣鼓舞。
没想到他们竟能吃上官家饭,真是不容易啊。
而且还是一日三餐,足量供应。
完全刷新了江东百姓的认知!
别说百姓了,顾雍、朱治这些臣子,都处于懵逼的状态。
按照五十万百姓,重体力劳作一年消耗三十石来算。
朝廷需要付出一千五百万石粮。
这是多大的手笔?
虽然有一些妇孺、儿童没这么大饭量,可算上损耗,一日三顿也差不多了。
甚至预算还需要增加。
林北向曹操打申请,“先斩后奏”。
曹操哭笑不得地同意了。
中原粮食生产,本就有过剩的趋势。
林北耗费一些陈粮,曹操取之不得。
毕竟浪费粮食,天打雷劈。
曹操也从“禁酒”,发展为以酒囤粮。
修建仓库,管理粮食。
对于朝廷而言,也是一项负担。
林北也收到了一些谴责的言论。
粮食大丰收,林北又在大搞粮食。
这导致粮食越来越多,价格也就低了下来。
“谷贱伤农”的说法,也就横空出世。
诸侯争霸,天降灾难的时候,粮食一石超过了万钱。
等到官渡之战,价格最稳定的时候,曹操治下大概是两百钱一石。
河北地区价格一首浮动
现在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拿下了荆州、江东。
明眼人都知道,天下即将一统。
距离太平盛世,不算太远了。
小麦、水稻的价格跌破了五十钱到一百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