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外城北门,威武雄壮的京营士兵挺直腰板,守卫在城门处,游击将军朱嗣崁右手按在刀柄上,腰间悬挂的横刀露出寸许透着寒光,紧紧盯着过往的行人,而进出城的人们也规规矩矩排队,不敢有丝毫造次。a%精a¥武+小<说t;{网1? ?免?费!ˉ阅|{;读#
这时,一骑自远处飞驰而来,扬起一股灰尘。朱嗣崁皱眉,抽出横刀正欲上前查看,来人的声音已经传来。“兵部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快快闪开!”“西宁王大破二十万建奴!”“陈王收复北京!”······西宁王与建奴战于天津,李定国生擒奴酋多尔衮,大破建奴二十万大军。陈王收复山西后兵出宣府,抢在西宁王前面攻下北京,活捉小奴顺治。消息一经传出,顷刻间在整个南京城掀起一阵飓风。……朱存梧收到消息后大喜,当即下旨晋封西宁王为翼王,加左柱国,命其为北京留守,东北行营司令官,尽快出兵光复辽东。同时加封偷了水晶的陈王岁禄一万石,加右柱国。李定国以生擒多尔衮之功,晋爵绥德侯,加上护军。至于其他有功将士,待年末之时,皇帝大宴功勋之臣,届时一起论功行赏。最后,皇帝生怕叔侄俩人都待在北京会打起来,下旨命陈王押着顺治和一众俘虏,回南京献俘。?y¢a¨n~h.u,a¨l^u?o..`c\o-m+当然,皇帝没忘了让陈王将《永乐大典》和《坤舆万国全图》,一并护送回京。等了这么久,《永乐大典》和《坤舆万国全图》终于到手了。尤其是《坤舆万国全图》,世祖爷和始皇帝都不知道催了多少次了,均被朱存梧以“舆图宏伟、摹本复刻进度缓慢”为由搪塞了过去。……此时武英殿内,朱存梧居于宝座上,“如今北京已经光复,辽东想来不远了,不知诸卿何以教朕?”皇帝此话一出,几人开始揣摩皇帝的心意。内阁次辅王应熊到底是久历宦海,立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悄悄瞥了一眼首辅朱谊源,起身向皇帝一拜。“启禀陛下,辽东地域广阔,有数十城,却仅设为山东省内一府,且与山东隔海而望,终究是多有不便。臣以为,如今朝廷当在辽东设省立三司,派遣巡抚坐镇治军抚民,如此辽东方能安稳。”“王卿所言甚是!”朱存梧先肯定了王应熊的意见,接着又问:“不知何人可巡抚辽东?”朱谊源眼见王应熊先胜了一筹,不甘示弱地站出来,“启禀陛下,湖广布政使堵胤锡为官清廉,勇于任事,或可巡抚辽东。”王应熊提出异议,“堵胤锡确实合适,只是他也算从龙之臣,让其巡抚辽东是不是有发配之嫌?”朱存梧摆摆手,“好了,堵胤锡朕另有任用,说说其他人吧。!k\u?a`i+d+u·x?s?./n·e′t~”朱谊源又道,“陛下,如今辽东尚未安定,辽东巡抚首在治军,次在治民,麟游侯朱存槊素来机警,又骁勇善战,可为辽东巡抚。”王应熊一听,顿时急了,“陛下,我朝自立国以来,巡抚一职从未授予武臣啊,此不合祖制!”朱谊源丝毫不让,“祖制?哪来的祖制?我大明如今陛下御极,只有太祖、世祖以及烈祖方可为祖,他们三位祖宗何时说过武将不可为巡抚的话吗?”王应熊瞬间败退,瞪着眼睛给看戏的陈士奇打眼色,想让他帮帮忙,可惜陈士奇对此爱莫能助。巡抚制正式出现是在宣德年间,你让太祖皇帝和世祖皇帝怎么说武将不能为巡抚的话?朱存梧看完了戏,出来打圆场,“都是相忍为国,岂能大动肝火,就命朱存槊为辽东巡抚,治军抚民。” ······北京既然已经收复,新的问题也呈现在面前,那便是国都否迁回北京。对此,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就连南京的平头百姓,也要议论几句。有远见的大臣自然知道北京的重要性。北京是制衡关外的后方大本营,若是不放在朝廷眼皮子底下,就会导致边镇做大;此外南直隶是东林党的大本营,朝廷在南京,多受江南士绅的牵绊,自然还是迁都的好。江南等地的官吏,自然更想继续留在南京。更何况人家也有理由,北京地处边陲,太过危险,北京两百年间历经土木堡之变和甲申之乱,实在不适合作为都城;况且南京是开国时太祖皇帝定的都城,意义非同不一般。两派吵得纷纷攘攘,好不热闹?……对朱存梧来说,如果是普通历史副本,那他肯定会迁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