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着青纱帐,卫国拄着树枝削成的拐杖,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腿上的伤口己经结痂,但每走一步还是会传来刺痛。远处山路上,一队队战士正在操练,喊杀声惊起了林中的飞鸟。
"卫营长,您怎么起来了?"炊事班长老马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野菜粥走过来,"郎中说了,您这伤还得养半个月。"
卫国接过粥碗,热气熏得他眼睛发涩。自从转移到这个隐蔽的山谷己经过去十天,根据地的重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他低头看了看粥里漂浮的几片野菜,问道:"粮食还够吃几天?"
老马搓了搓粗糙的大手:"省着点吃,还能撑三天。倭寇把秋粮都抢光了,老乡们自己都吃不饱,还硬塞给我们..."
正说着,李云飞带着几个连长匆匆走来,脸色凝重:"刚接到情报,倭寇的一支运输队明天要从黑石岭经过,运送大批粮食和弹药。"
卫国立刻明白了李云飞的意思:"团长想打伏击?"
"对,但这批物资有整整一个中队的倭寇护送,还有伪军配合。"李云飞展开地图,"硬拼我们占不到便宜。"
卫国仔细研究着地图,突然指向一处狭窄的山路:"这里,鹰愁涧。两边是峭壁,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
"我们也考虑过这里,但倭寇肯定会有防备。"赵政委摇摇头,"他们吃过一次亏,不会再上当了。"
卫国却露出一丝冷笑:"正因为他们觉得我们不会在这里设伏,反而容易放松警惕。"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我们可以这样..."
一个小时后,作战方案敲定。李云飞批准由卫国带领特战营剩余能战斗的八十人执行这次伏击,一营和二营在外围策应。
"记住,抢到粮食就撤,不要恋战。"李云飞叮嘱道,"你的腿..."
"不碍事。"卫国活动了一下伤腿,"再说不还有这个吗?"他拍了拍靠在墙边的狙击枪。
当天下午,特战营整装出发。阿秀追出老远,硬塞给卫国一个小布包:"这是我采的草药,疼的时候嚼一片。"
卫国摸了摸她的头,转身跟上队伍。八十名战士在夕阳下排成一列,沿着山间小路向鹰愁涧进发。
---
**次日凌晨,鹰愁涧**
卫国趴在峭壁上一块突出的岩石后面,狙击枪架在身前。他的位置正好俯瞰整条山路,距离预计的伏击点约三百米——对普通射手来说这个距离太远,但对他的狙击枪正合适。
"各小组报告情况。"卫国对着身旁的通讯兵低声道。
"一组就位。"
"二组就位。"
......
"六组就位。"
所有伏击小组都己到达预定位置。卫国看了看怀表——凌晨西点,距离倭寇运输队预计到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天色渐亮,山间的雾气开始升腾。卫国一动不动地趴着,连呼吸都放得很轻。伤腿传来阵阵刺痛,但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金属碰撞声。卫国立即举起望远镜——不是倭寇,而是一队早起的樵夫!他们正沿着山路走来,眼看就要进入伏击区。
"通知各组隐蔽,放樵夫过去。"卫国迅速下令。如果现在暴露,整个计划就泡汤了。
樵夫们浑然不觉地从伏击圈穿过。卫国松了口气,但紧接着心又提了起来——这些老乡回程时很可能会撞上战斗!
"派两个人去拦住他们,让他们等安全了再回来。"卫国对通讯兵说。通讯兵点点头,悄悄退下去安排。
太阳渐渐升高,山间的雾气散去。卫国擦了擦狙击镜上的露水,继续耐心等待。
"来了!"观察哨低声预警。
远处山路尽头,出现了倭寇运输队的先头部队。卫国数了数,大约一个小队的倭寇走在前面,中间是二十多辆骡马大车,后面跟着更多倭寇和伪军。
他注意到倭寇确实加强了戒备。侦察兵提前半小时就搜索了山路两侧,机枪手也时刻警惕着可能埋伏的地方。但正如卫国所料,他们重点检查的是容易设伏的树林和土坡,对陡峭的崖壁只是草草扫了几眼。
运输队缓缓进入伏击圈。卫国屏住呼吸,等待最佳时机。当前导部队通过三分之二时,他果断扣动了扳机!
"砰!"
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走在最前面的倭寇军官应声倒地,眉心多了一个血洞。
枪声就是信号!刹那间,埋伏在两侧的战士们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的爆炸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