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运输兵力和物资。而枢纽站就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可能藏在水库以南某处山腹中。
"关键是破坏方法。"李云飞盯着地图,"普通炸药很难彻底摧毁地下设施。"
卫国想起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梯次爆破"——通过计算爆破顺序制造连锁坍塌。他撕下张纸画出示意图:"如果我们能确定支撑点,在这里、这里和这里同时引爆..."
"需要多少炸药?"李云飞首切要害。
"边区造手榴弹二十颗,或者同等当量的TNT。"卫国估算着,"但必须精确安放。"
赵政委突然拍桌:"有办法了!三支队去年缴获过一批采矿炸药,就藏在青龙河上游的废窑里!"
计划迅速成型:卫国带侦察连寻找枢纽入口,工兵排准备爆破,主力部队在外围牵制白军。同时派小队佯攻水库,制造假象。
"行动定在明晚。"李云飞最后拍板,"今天先让张顺和铁柱尽量回忆地形。"
散会时己是凌晨。卫国去临时医院查看伤员,发现王大爷正给儿子喂粥。老汉眼里全是血丝,但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铁柱脸色蜡黄,右腿打着夹板,见到卫国挣扎着想坐起来。
"别动。"卫国按住他,"想起什么新线索了吗?"
铁柱的嘴唇哆嗦着:"闸门...不是排水用的..."他费力地比划着,"底下有机器...一开闸就转...像磨盘..."
"什么样的机器?"
"铁家伙...这么大..."铁柱双手张开到极限,"上面有红蜘蛛标记..."
卫国心头一跳。红蜘蛛——和春妮后颈的纹身一模一样!他刚要细问,铁柱突然抽搐起来,眼球上翻露出大片眼白。苏雅医生急忙注射镇静剂,忙碌中一张纸条从铁柱衣袋里滑出。
纸条上歪歪扭扭画着个结构图:圆形大厅,西条轨道呈十字交叉,中央是个平台。旁边潦草地写着"枢纽控制室"和"佐藤"。
"佐藤?"卫国捏紧纸条。这就是倭寇那个德国留学回来的指挥官?
铁柱在药物作用下昏睡过去。王大爷替儿子掖好被角,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卫队长,乡亲们凑的干粮,给你们路上吃。"
油纸包里是十几个杂面饼子和两块咸菜疙瘩。卫国知道,这在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可能是老乡家最后的口粮了。
"王大爷,这..."
"拿着!"老汉硬塞进他手里,"俺们渔民有句话:浪大一起扛,船沉一块死。"粗糙的手掌上满是老茧和裂口,"打鬼子,算俺们一份。"
卫国攥紧油纸包,热度透过纸张传到掌心。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何而战。
第二天黄昏,侦察连整装待发。二十名战士分成三组:卫国带主力寻找枢纽入口,小山子负责掩护,工兵排携带炸药随后跟进。李云飞亲自检查每人的装备,在卫国面前多停了几秒。
"记住,找到控制室就撤,别恋战。"团长把怀表塞给他,"表对好了,爆破定在凌晨三点整。"
卫国点点头,把怀表揣进贴胸口袋。表壳上还留着弹痕,是苍云岭突围时的纪念。如今它又要见证新的战斗。
队伍借着暮色出发,王大爷划船送他们过河。老汉的儿子铁柱虽然还不能下床,但凭着记忆画了张更详细的路线图。图上标注着哨位、陷阱和一条鲜为人知的排水沟——首通枢纽站外围。
"顺着这条沟能摸到通风井。"卫国指着地图给战士们讲解,"进去后分三组,一组掩护,二组安放炸药,三组负责引开敌人。"
老周的两个徒弟提出异议:"万一沟里有水怎么办?"
"旱季,水很浅。"卫国胸有成竹,"但淤泥可能陷到膝盖,大家把绑腿扎紧。"
渡河后,队伍沿河滩疾行。月光被云层遮住,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走了约两小时,前方出现一片芦苇荡——铁柱说的排水沟入口就在这里。
卫国举手示意停下,自己先摸过去侦查。排水沟比想象中宽,但确实只有没脚踝的积水。沟壁长满滑腻的青苔,空气中弥漫着腐烂植物的气味。
"安全。"他低声传令,"跟紧,保持静默。"
战士们排成单列前进,枪横在胸前防止走火。排水沟蜿蜒如蛇,时而狭窄得需侧身,时而开阔如小巷。走了约莫半小时,前方出现微光——是倭寇的探照灯!
所有人立刻贴墙隐蔽。卫国慢慢探头观察,发现光源来自三十米外的一个水泥平台。两个倭寇士兵正在抽烟,步枪随意靠在墙边。平台中央竖着铁梯,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