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能在明礼馆读书的,不是家里长辈做高官的,就是有做高官的亲戚当靠山,单有钱可进不来,类似于现代的贵族学校。到了年龄还可以优先入国子监读书,属于内招名额。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教育资源都不可能是公平的。没条件的,只能每天知乎者也的背书。有条件的,君子六艺全面发展。他们就是玩儿,也比你会玩儿,这就是现实。
夏家以后的子孙如何夏温娄不知道,起码在他这一代已经改换门庭,他的弟弟、儿孙可以在他有生之年享受他带来的红利。
如果他们够争气,多往后发展几代,说不定又是一个世家。但后面会如何夏温娄并不关心,因为他压根儿看不到,他只需管好能看到的子孙就够了。
来到明礼馆,馆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早到的学子已开始诵读诗书。
夏温娄向明礼馆的山长石意寻恭敬行礼:“先生,舍弟夏然和舍侄盛铭煦今日起入馆求学,还望先生悉心教导。”
石意寻身着长袍,面容和蔼,微微颔首,对俩小孩儿道:“既入我书馆,自当勤勉向学。”
办好一切事宜,夏温娄继续回翰林院整理海贸的资料。经过十多天的收集整理,他已经有了些思路。灵雀确实好用,有他在,无论去六部哪里要资料都轻而易举。
此时,夏温娄身旁摞着一叠叠从各处搜罗来的泛黄卷宗,有前朝遗留的通商记录,也有沿海地方呈递的近年海贸税册。
他在纸上圈圈画画,时不时时会在一旁空白处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遇到关键数据,诸如某一年份某种货物的进出口量、交易价格波动,他便会停下笔,反复比对不同资料中的记载,以免有所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