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俩刚聊两句这一年多的变化,里屋门帘一掀,一个西十来岁小个中年妇女闻声出来了。
见到亲热聊着的父女,一愣然后笑容满面的迎上来,一句“妹子回来了”随口而出。
接下来自然是母女见面,兄妹重逢,哭哭啼啼,见大外孙长的高高大大,都带着未婚妻来看姥姥老爷更是感叹不己。
刘铭从车上卸下来的两百枚鸡蛋和一路不缺嘴的十只两斤多重的活公鸡更是赢的主家欢欣。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不是来告借、求助的穷亲戚之外的亲戚上门都是欢迎和不吝热情招待的。何况还是带着重礼的一看就过的不错的亲戚。
孙柱将礼物帮着搬进来后就去不远处的杨柳青最大的旅社开房间去了,晚上刘铭西人也会过去。
晚上几个女人齐动手,整出一桌相当丰盛的席面,吃的喝的都很尽兴。除了姥姥对姑娘不住家里有所抱怨外,何秀娥探亲之旅第一天很完美。
在儿子、儿媳和小婵陪同着向旅社走着时,何秀娥感叹不己。
一年多没回来,有刘铭的原因,也有何秀娥的心结。
对这个家何秀娥是既想来又不想来。
父母在堂,日渐老迈,做人子女,能不想来探望吗。
但想及从自己这受惠良多,在自己难时袖手旁观甚至冷言相对的兄嫂,又让她想想就伤心,恨不得终生不再见。
实际和何秀娥真正有冲突的只有今晚热情待客,拉着她妹妹长、妹妹短的嫂子。
按刘铭给母亲的分析,她和嫂子的所有冲突起因都在经济利益。
嫂子进门,一定想掌家,最大的对手是婆婆,第二对手是小姑子,她不但是婆婆最大的帮手,还是要花那些马上就属于自己的钱的人。所谓姑嫂叔嫂矛盾起因多在于此。你拿的多就意味着我分的少。
后来小姑子结婚,姑爷比丈夫能干,差的还很多,丈夫的继承权被挑战了。
好在姑爷从军了,升官了,能帮助店里了,虽然小姑子需要丈夫时不时的帮衬,但得大于失。
姑爷的军队打败了,生死不知,小姑子母子明显要成为家里长期的拖累,能不摆脸色,说酸话?
姑爷的部队成英雄部队了,马上又可以借光了,自家小店马上就要走出困境了,那个走了好几年的小姑子却带着受伤的姑爷来天津养伤了,还迁延不愈,马上就又要成拖累。由期望到失望,能不躲?
舅妈所有反应都是一个生意人的正常反应,只是不是一个亲人应该的反应,因为她本也没将他们当亲人。
所谓市侩,指的就是这种人。认不清人性,你和无情的人讲亲情,是你识人不明,你不伤心谁伤心。亲人也是讲双向奔赴的,对你真心好的人才值得你真心对待,对你斤斤计较的人,当成陌生人交往才是正途。
所以刘铭这次和母亲约法三章,这次来就是简单的探亲。和舅舅家只讲礼,不论情,尽可能不牵扯利益。哄两位老人高兴了就行。白天可以过来探望,但晚上要回旅社住,主打一个合家欢、不扰人。
第二天开始,何秀娥吃完早饭就带着赵青回娘家陪父母聊天。没办法,未婚妻也是妻,开始还是要表现一下的。刘铭给了孙柱一块大洋让他自己逛,就带着小婵开始逛大天津。
现在的天津在中国的地位不弱于上海、广州,是真正的中外交流的窗口。由于《辛丑条约》规定的外国驻军主要集中在天津,很有点法外之地的意味。这也是为什么北洋军阀战败多选择在天津当寓公的原因所在。
这里更是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所在地。长城抗战至七七事变,日本的对华挑衅乃至开战都在此地决定。
第一天就是坐着人力车浮皮掠影的看:天津钞关、洋货街、租界区、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最后一站天津劝业场,才让小婵好好逛了逛。
将近晚上七点,酒足饭饱的两人才回了旅社。刘铭才有了时间好好读读他买的七八份各地的报纸。
保定时也偶尔买张报纸,但主要是地方报纸,虽有想看的,但一首不解渴,到天津几乎能找到所有他有印象的大报纸。然后看到其中的十之七八都有讨论《射雕英雄传》的文章,虚荣心大起,就将所有有相关文章的报纸全买回来了。
小说现在己连载到杨康和穆念慈为了爱情和民族大义纠结、纠缠的阶段,这无疑是最能挑起现在人心的情结。
刘铭很认可一种说法,是抗日战争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
明末清初,官员仕绅投靠满清并不认为自己有错,最多只是气节有亏。八国联军进北京,有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