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发辫盘在头上,外罩红色头帕,衬托的脸小、眼大、皮肤白皙。秀颀的鹅颈下是对襟暗红印花夹袄,腰系皮带,外罩着那天见她时披着的外黑内红披风,好一个江湖儿女。与他同时站起来的是那天见过的她大哥杨栓柱。
刘铭老远就抱拳行礼:“二位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两人也站起还礼:“不速之客,请刘东家不要见怪。”
可能是都觉得过于沉重,三人不约而同的哈哈一笑,那份拘谨都消失了。人与人之间是有缘份一说的。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相处多年仍如初见,所谓的倾盖如故,白首如新。
见三个年轻人站着相互寒暄,坐在主位陪客的刘母客气两句,就回自己屋了。
刘铭坐在主位,请二位就坐,小婵过来,重新续茶,才聊起来意。
兄妹二人是出来遛马,多跑了几十里过来的。用杨柳的话说,早就想来了,今天才得空。
刘铭说:“说真的,那天见到你们兄妹,得用高山仰止来形容。当时就想,小说里的江湖大侠就是这样的吧?!”
杨柳不屑的揭穿他:“是不是还要加一句,也不过如此吗,连我都打不过。”
刘铭连连摇手:“不敢,不敢。那天也就是你们大气,要真碰到脾气暴躁的,那天我们仨可挡不住。”
受他们俩随意影响,杨栓柱也插话说:“拉倒吧。你们走了小妹还笑话我们两哥哥不中用呢。”
刘铭连说没有。
刘铭问起杨家台,兄妹俩介绍到:
杨家台位于刘庄西偏南近百里外的深山区,算是唐县和完县的交界处,离涞源、全城边界都不远,算是三不管地带。南边离唐河不到五里,下山向西是南北向的涞源到曲阳的大路,向北是全城到灵邱的公路,也就是到古井、刘庄的这条路。到西个县城最近的也在百里外。
历史上的杨家台就是杨家一位明代武将先祖避祸隐居形成的,家传功夫,耕读传家。祖训是后辈有出山博功名的,都先迁至外地,可秘密接济,但非遇祸事不可回乡,所以外界少有人知。
杨柳的爷爷是那一辈最出息的,武举出身,最高做到把总。庚子年拳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队伍溃散,带着两杆洋枪和一身伤回到杨家台。杨家台从那年开始功夫洋枪并重。
杨柳父亲听闻皇帝退位后,参加了山西新军,做到营长,所部属于商震的外省系。后来商震失势,大批山西人进入该部,龃龉不断,失手伤人后,只好回到老家。
从那以后,立足家乡,扫平周边匪患,保境安民。一边耕种保粮,一边为过路的大商户提供护卫,按货值收取3%—10%的费用。那次遇到刘铭就是他们兄妹卫护一支商队到保定后回家途中。
边听,刘铭边想到了河南南阳的别廷芳。这民国年间真正是乱世出英雄啊。
快中午时,王虹将刘铭叫出去,问刘铭还去不去上课。因为拖拖拉拉的,刘铭的拼音字母课还差最后一课,本来说好今天中午完成的。刘铭让她帮助解释一下,改为明天中午。
杨柳问刘铭是不是有事,让刘铭糊弄过去了。
中午招待两位来宾,加上刘母、小婵,共五人。王虹提前吃了,去上课了。
刘铭倒酒时本来只是客气的问了杨柳一声,没想到对方笑话他看不起人,要和他一对一的喝。
何秀娥本也不是大门不出的女眷,军中两年多,也很有股豪气在,虽身体原因不敢喝酒,但抛话题、接话题的能力犹在。西个人聊出外的不易,各地商途的凶险,各地风俗的异同,三人喝酒,两人劝酒,气氛很是热烈。只是苦了倒酒、斟茶,伺候不停的小婵。
三斤装的一坛酒喝完了还都要喝,好在刘母看到三人明显喝高了,以长辈身份劝止了。
结果就是两位客人全喝高了,将杨栓柱送到刘铭屋里、将杨柳送到北房西边的客房睡下了。
看着喝的脸红的吓人的刘铭,刘母和小婵强迫着他到她们屋睡个午觉。
一觉醒来,看看表,快三点了。起来洗了把脸,才精神起来。
问起客人情况,说是杨栓柱己经出门去办事了,过两天再来接杨柳。
刘母拉着刘铭回到她的屋里。
“说说吧,这姑娘是怎么回事”
刘铭知道母亲误会了:“我带着刘华他们第一次去保定那回,路上骡子惊了,差点撞上他们兄妹,起了点小冲突,算是不打不相识吧。至于他们今天为什么来,我也不知道。”
何秀娥警惕着外边的动静:“别说是你们这种关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