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保定古城的一大名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据说,它是战国时燕国和赵国的界石,所以保定有燕南赵北之说。
来到保定南大街安祥胡同口下车,向里走不到二十米,就看到了墙根那那个露出地面一尺有余的大石头,想错都难,太显眼了。摸摸,除了凉和不平,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象瓜吗?算是象吧,但真没看出来与农村夏天傍晚歇凉时坐的石块有什么太大区别。可能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好象上小下大,有深入地下的感觉。就这么块石头,让保定人传颂千年,不得不说保定文人的无限想象力。
传说它是太行山脉一隐峰,托举着保定,护佑着百姓平安,故此,保定历来不地震。
还听老人们说,战乱时期有兵匪想把它挖走据为己有,连挖数日不成,怏怏而去。
首到一九八十年代,南大街扩建改造,工人们三锨两镐就把它刨出来了,这千年“大裂瓜”的神秘面纱才终于被揭开,就是一块水缸大小的青石头,也没有任何文字和雕饰,甚至有些丑陋!
后世刘铭还特地去收藏它的钟楼参观,花了十元钱的门票,大失所望。
石头看了,大旗杆看了,也不过下午三点来钟。上了洋车,让他送自己去29军驻保定办事处所在的小集街。
一座两层楼,门前站着两个卫兵。可能见刘铭穿着得体,到也没有恶言相向,在确认确实知道张将军家里情况,是熟人后,告知张将军去北平出差了,归期不知。有事可以去家里,夫人在家。
告别这个热心的哨兵,转身时,下意识松一口气,才知道自己并不真想见这家人。
该干点正事了,好好做做市场调查。
刘铭初步计划是麦收后,在保定卖鸡蛋和山货。一为农民增收,二为收入阳光化。冯家赌坊只是试水。后面还会有更大的收入。但钱花出去才是钱啊。你的钱从哪来的,至少得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
现在保定是明显的北富南穷,所以刘铭一路向北,拣着没有补丁,至少补丁很少的中老年妇女就以问路的借口搭上话,三两句家常聊下来,就开始收集想要的资料。从项目周边各类人中收集项目资料本就是金融人的必备功课。SO EASY。
结果很乐观。当前保定菜市场仍以早上为主。山货、鸡蛋除了走街串巷的货郞,就只能去街边杂货铺买,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波动较大。前MBA刘铭有充足的信心建起一个营销理念甩他们十条街的山货铺。
走到北城墙下时,快五点了。突然有极大的冲动,想去走走保定城墙。找个有台阶的地方上了城墙,看到连个城门楼都没有的北城门,刘铭自失的一笑。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侵占保定,烧毁西门城楼、箭楼及角楼。1903年,袁世凯为请慈禧、光绪谒西陵,将永宁寺(即南大寺)改为行宫,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楼,其他三城门正楼及西门瓮城的敌楼均未修复。清末民初政府财政窘促可见一斑。
后来日军进攻保定,城墙很快攻破。热武器时代城墙的作用实在是有限。
抗战初起中国军民拆各地的城墙,实在是因为这玩意挡不住日本鬼子,但挡的住游击队。
从城墙上向外看,一片荒凉,真的没有什么可看的。冷风侵袭,实在没有太多的浪漫感。
转向向西,再向南,快到西城门时,见到一个小豁口,顺势滑了下去。
快六点了,这个位置离通华旅社应该不远了。刘铭打算钻钻老保定的胡同。
当年北京那几条旅游胡同有太多的修葺迹象,曾让刘铭失望不己。终于有个观看原汁原味的民国民居机会了。
顺着城墙根向北走了不远就是一条可通马车的胡同,刘铭就钻了进去。
外地人到一个较大的城市都有人告诉你他们的胡同都是活胡同。前世在火车站附近,刘铭曾经钻胡同最后进了别人家里。人家当时正在院里吃饭,院子好窄,拐过弯发现不对时,他距饭桌距离不足一米,差点踢到桌子,三双眼睛好奇的盯着他,那种社死的感觉,不说也罢。他连个对不起都没想起来说就红着脸跑走了。
走到一个拐弯,听到有人阴测测的说:“李小姐,咱们可够给你面了,这可拖了快一个月了,今天你要是再不还上,哥几个可就不客气了。”
一个明显有点熟悉的声音颤抖着说:“麻爷,您听我说。真不是我想赖账。老板出门了,本来说好的昨天出粮,改在三天后了。您再容我三天。这个月收入应该好点。我多还一块,您看成吗?”
“李小姐,这可真不是哥几个不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