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关切地问道,手指轻轻摩挲着腕上的佛珠,"在姑苏守孝两年多,南边的气候比京城潮湿,可还住得习惯?"
贾妍微微一笑:"多谢老太太记挂。_a~i_h·a?o\x/i¢a~o`s_h^u,o!..c-o\m/有什么不习惯的,之前如海在宁东当差,后来又去了扬州,离姑苏都很近,回姑苏守孝,庄子上虽简陋些,不过老仆照料的很好,乡下过日子,还清净。昭哥儿和明哥儿就不说了,就是玉儿,在乡下住着,也快活得很,跟村子里的小姑娘在田间玩耍,如今身子骨结实了不少。"
"这两年,听说江南那边,有些地方遭了灾,你们家的庄子收成可还好?"贾母继续问道,眼睛却盯着茶盏里浮沉的茶叶。
"托老太太的福,我们家也并不指望着庄子上的收成过日子。虽说遭了灾,我们也免了些租子,庄子上的佃户的日子倒也过得去。"贾妍答得滴水不漏,心中却愈发疑惑。这绕了一圈子,贾母到底想问什么。
贾母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怎么这次昭哥儿没跟着一起来?”
贾妍浅浅一笑,解释道:“回老太太,昭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他说姑苏那边清净,正好潜心苦读,准备今年的秋闱。老爷虽说觉得他不过半瓶水,但下场累积经验,也是好的,正好琰哥儿和既白也都来了,他们三个都约好了,在姑苏先苦读一段时间,可以一起探讨功课。”
贾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换上赞赏的笑容,“好,好!有志气!指不定昭哥儿能更早些中个举人呢。·精\武/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她顿了顿,又续道:“那明哥儿呢?他年纪尚小,进京之后,读书的事情可有章程了?”
这才是正题来了。
贾妍心中了然,不过,贾母问这个问题,是为了什么?或者说,为了谁?她很好奇,面上却依旧带着得体的笑容:“老太太说的是。为着明哥儿读书的事,我家老爷也颇为费心。如今到了京城,自然不能耽搁。我们之前也打听了一番,问了明哥儿自己的意思,他倒是愿意去城外的书院读书,老爷觉得,这样也好。如此一来,也可以多结交一些朋友。”
她顿了一顿,带着几分好奇问道:“老太太忽然问起这个,莫非府上的琮哥儿、宝玉他们,也准备去书院就读?”
贾母闻言,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又舒展开来,摆手道:“他们几个猴崽子,自有他们老子娘操心去,哪里用得着我这老婆子过问。”她话锋一转:“说起来,当年教导昭哥儿的陈夫子,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你大哥说,当年要是陈夫子没遇上倭贼,指不定就是状元。”
“你们这次回京,怎么不请他继续教导明哥儿呢?他与你们家也是熟门熟路,之前教了昭哥儿,如今接着教明哥儿,不是正好?”
贾妍心中“咯噔”一下,暗道果然如此。她便大概猜到贾母打的什么算盘了。只是,老太太此举,究竟图的是什么?既然不是为了府里,那就只可能……
她面上不动声色,带着几分歉然笑道:“老太太有所不知,老爷说,陈大哥如今怕是分身乏术,没有功夫再教课了。¢w′o,d!e*s¨h^u-c′h¢e.n`g?._c?o?m′兴许您还不知道,如今刑部的陈郎中,正是陈大哥的长子。上次我们回姑苏守孝,老爷便问过他的意思。他如今一心一意都扑在长子身上,帮着出谋划策,无心再教新的学生了。毕竟,长子仕途顺遂,才是眼下陈家最要紧的事。”
贾妍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点明了陈夫子如今的“身价”不同往日,也暗示了请人家出山教学子,是不现实的。
贾母闻言,眉头微蹙,显然有些意外,但仍不死心:“唉,我原想着,明哥儿和你西妹妹家的森哥儿年岁相仿,你西妹妹家原来请的夫子,春闱中了三甲,己经辞了馆,一时半会,还未请到合适的夫子。若能陈夫子教导明哥儿,便让森哥儿也跟着一起读书,表兄弟互相照应,结伴读书,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贾妍心里一阵无语,面上却依旧淡淡的,不露半分声色:“老太太,不是我不愿意帮衬西妹妹家。实在是爱莫能助。好夫子不容易请得到,明哥儿想去书院读书,老爷也觉得甚好。“
”西妹妹家要是一时半会请不到合适的夫子,或者,也可以送森哥儿去书院读书?”
贾母不悦,面上便首接带出来:“三姑爷在姑苏守孝,这么长时间,江南才子多,难道就不能帮忙推荐一个?你西妹妹家如今虽说没有顶梁柱,可也不差那点子束修,你不如回去问问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