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迎娶:婚礼当日吉时,男方迎亲队伍出发。通常包括:
执事:媒人、引客(负责礼仪)。
娶亲太太: 由男方选定的“全福人”担任,象征吉祥。
轿(或车):传统用花轿,60年代因破除“四旧”,多改用扎红绸的马车、三轮车,后期逐渐有单位汽车。
新郎或乘另一交通工具,或随队步行。队伍携带“离娘肉”(一块猪肉)等礼品。
至女家,女家闭门稍作“刁难”(讨喜钱),后开门迎入。
新郎向岳父母行礼。新娘拜别父母,蒙红盖头(此习俗在60年代渐少,但仍有人行),由兄弟背上轿/车,或由女傧相搀扶上车,母亲常洒泪相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嫁妆队伍同行或先行。一路吹鼓手(60年代多改为播放革命歌曲或民乐录音)吹打,燃放鞭炮。
入门时需跨过一盆燃烧的木炭(“火盆”),象征驱邪避灾,日子红火。
5拜堂(“拜天地”):此为婚礼核心仪式。庭院或堂屋设香案,供“天地君亲师”牌位(60年代后多改为领袖像或直接省略牌位)。司仪高唱:
一拜天地(向香案行礼)
二拜高堂(向新郎父母行礼)
夫妻对拜(新人相互行礼)
此礼宣告二人正式结为夫妇。新郎父母端坐受礼,亲友围观。
新郎用秤杆(寓意“称心如意”)或手轻轻挑去新娘盖头(若蒙了的话)。此时众人争睹新娘容貌。
吃饺子时,旁人问“生不生?”,新娘必答“生!”,寓意早生贵子。面条象征长长久久。
8 婚宴(“吃喜酒”):男家设宴款待宾朋。地点或在自家院中搭棚,或借用单位食堂、饭馆。
菜肴视经济条件,必有鱼(年年有余)、肉丸子(团圆美满)等。新郎新娘逐桌敬酒答谢。
宾客随礼多为现金(用红纸包好,称“份子钱”)或实用物品(脸盆、暖壶、被面等)。
三、婚后:认亲回门,融入新家
1 分大小: 婚后次日或第三日清晨,新娘早起拜见公婆及夫家近亲长辈,并敬茶(或糖水)。
长辈受茶后赠予红包或首饰,新娘则赠亲手做的鞋袜等作为见面礼。此仪式确立新娘在夫家宗族中的身份地位。
2 回门(“归宁”):婚后第三日(或第六、九、十二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此为新娘出嫁后首次归省。
新人携带四色礼品(糕点、酒、肉等)。女家设丰盛“回门宴”款待新婿及女儿。
宴席间,新郎需向岳父母及女方长辈敬酒。此日新人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不在娘家留宿。
3 住对月(或“住九天”):婚后满一月(或九日),新娘可回娘家小住数日,称为“住对月”。
此系新妇缓解思家之情,并带回夫家生活见闻与娘家分享。
返回夫家时,娘家常赠予食品、生活用品等。
4 融入生活:完成这些仪式后,新娘正式融入夫家日常生活,承担起为人媳、为人妻(并很快期待为人母)的责任。邻里街坊也以“某家媳妇”相称。
传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在形式上大幅简化(如问名与纳吉合为“合婚”,纳征即“过大定”)。
但其核心环节(议婚、定礼、择期、迎娶、拜堂)仍被保留并赋予新的形式(如坐车代替坐轿)。
务实节俭: 物资匮乏下,聘礼嫁妆重实用(衣料、日用品),婚宴规模受限,“三大件”属奢侈品。婚礼仪式虽力求隆重,但更注重实际意义和家庭内部认可。
破除“四旧”: 政府提倡“革命化婚礼”,反对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
花轿、盖头、繁琐祭拜等明显“旧俗”被限制或摒弃,婚礼中常加入向领袖像鞠躬、唱革命歌曲等元素。
但民间对“合婚”、“择吉”等习俗仍有潜在认同。
单位影响:新人多在单位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