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载坖的这个看法,张居正不置可否,张居正担心的是整个官僚集团对于朱载坖一系列措施的反制,因为朱载坖一面降低进士入仕之后的官品,一面又开明法、明算两科,对于很多官员们来说,他们会担心进士出身以后不再是大明官员的正途了。?j!i.n-g?w+u\x¢s-.^c′o′m/
这点朱载坖认为大可不必担心,确实用数量来看,以后进士出身的官员在数量上也许不占大明文官的绝对优势,但是进士绝对是大明高官的唯一来源,进士们虽然现在入仕的官品被降低了,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进士出身的官员们在很多方面都是极大的优势的,首先进士出身的官员仅仅需要担任一任佐贰官,只要考成中等以上,就可以直接转任正印官,这是其他所有出身都不能比拟的。
除此之外,进士出身还有两个其他出身的官员都无法获得捷径,只要一任正印官考满,考绩中等以上,在任内没有重大过失,没有被御史弹劾贪墨、枉法等事项尚未查清的,都可以参加御史的考选,这是其他出身的官员多没有的待遇,举人出身和吏员出身的官员虽然也可以参加御史的考选,但是难度远远比进士出身的官员们大。!w/a.n`b-e!n!t!x-t¨.!n,e¢t?
按照朝廷的规定,科道御史年龄必须在四十五以下,必须要同时有佐贰官和正印官的考满资历,同时对考绩也有要求,同时履历中不能有重大过失、贪墨、枉法等被御史弹劾尚未查清的问题。
光是年龄一项,就已经卡死了绝大部分吏员或者举人出身官员考选御史的路了,因为他们大部分因为长期的考试或者宦海生涯,往往年龄都比较大了,而且在地方任职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点限制了他们考选御史,而且朝廷还规定吏员、举人出身的官员考选御史,需要经过上级正印官和巡按御史的考语,若是正印官和巡按御史不同意的话,这些官员们就无法考选御史。
如果说御史的考选对于吏员和举人出身的官员已经是非常严苛的话,那么翰林院的考选则是根本与吏员、举人出身的官员没有任何关系,对于翰林院的考选,第一条要求就是进士出身,其他各种出身的官员一概没有资格参加考选,翰林院只招收进士出身的官员。
而在大明,众所周知的升官快车道就是两条,一就是科道,科道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权力极重,而且考满之后,连升三级外放,一般都是布政司参议、按察佥事起步,要是能够一直在都察院升任到佥都御史一级,那就进入了高级言官的队伍了,而在大明,出任巡抚的最低职务要求就是佥都御史,只要能够混到佥都御史,外放巡抚就指日可待了。;3卡o\ˉ卡+?小?,>说%×?网o? !??无%[错¢)e内%¨§容|]?
而对于大明官员们来说,升官最快的就是翰林院了,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那就是储相之尊,能够进入翰林院那就是进入了升官的高速公路了,尤其是现在,翰林院的权势更重,不仅仅是朝廷的储才之地,更是还要兼任六科给事中,是皇帝的耳目,其不仅处于权力中心,而且能够直接掌握权力。
在翰林院学习之后,外放就是知府和六部郎中级,如果能够混到学士,不管是侍读、侍讲学士,侍郎的帽子就基本上稳当了,所以对于大明官员们来说,翰林院才是最为厉害的地方,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那三品就是起步价,但是翰林院考选的首要标准就是进士出身。
所以朱载坖认为,现在进士出身的官员可能在数量上不占太大的优势,但是在中高级官员大的比例上,进士出身官员肯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不管是都御史、尚书侍郎、各寺正卿、少卿,乃至于地方督抚、布按二司一直到到各道、知府等官员,进士出身的官员绝对是占据优势地位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的。
所以朱载坖认为朝廷对于进士科实际上还是极为优待的,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仅仅在升迁上具备很大的优势,在职务的选择上肯定是有占有极大的优势的,吏部在分派官员的时候,冲、难、繁、险的地方肯定是要优先分派经验丰富的官员,往往就是吏员、举人出身的官员去,而进士们任职的,一向就是相对比较安定,不那么难治的地方,以保证他们考绩不至于太难看。
对于朱载坖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张居正也予以承认,张居正提出了一个问题,朝廷开明法、明算两科,取士多少呢?
这确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