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姑笑,点头:“好,我管着他,帮祖母出气。!鸿-特?小¢说_网¢ ~更/新′最.全*”
关书吏露出无奈状:“同为女子,果然祖母跟我媳妇才是一边的。”
关老夫人认同的点头:“没错,我们是一边的,你一人一边,所以以后在这个家里,你识相点,给家用就成,别管我们大女人的事儿,知道没?”
啊这?
是不是演得有点过了?
秦小姑虽然这么想着,却是身心放松了,也很感激关家祖孙这般在意她的感受。
早饭是和乐融融的吃完了。
关老夫人还让辰嬷嬷:“秦大人家肯定担心新妇,你上红绸礼,上秦大人家,给秦大人家报个喜,让秦大人家放心一些。”
反正离得近,就说一声的事,不用等到三朝回门,让秦家人多担心一天。
秦小姑很感激,起身道:“多谢祖母。”
关老夫人:“谢啥,咱们祖孙可是一边的。”
辰嬷嬷这时才应下:“是,老奴这就去报喜。”
辰嬷嬷很快就收拾出一匣糖与一匣茶,用红绸布包着,上秦家去。
路人见到是红绸礼,就知道是喜讯。
秦爷爷秦奶奶见到红绸礼,也放下心来,知道女儿在关家过得不错。
辰嬷嬷没有久待,很快回关家,准备着谢媒宴的事儿。~优?品,小.说+网~ ′最/新!章¢节_更¨新′快/
午时,康夫人登门,在关家吃了一顿谢媒宴后,她这媒人的活计,算是圆满结束。
饭后,关老夫人是留康夫人:“夫人难得来一趟,不如多在镇上住一段时日。”
康夫人稍微客气两句就应下了,没有立刻就带着女儿回县城。
留在镇上,一来能陪陪儿子康琅,二来能给女儿踅摸一下亲事人选。
毕竟那么多太周书院的学子呢,高门第的还不少,不看看岂不是亏了。
康夫人没有多待,吃完谢媒宴,略坐了坐,就回隔壁的暂住宅子。
关家是彻底清闲下来。
关老夫人也以劳累要睡懒觉补精神为由,让新夫妻自己相处。
关书吏是带着秦小姑,逛了逛后院,看了他从县城运来的牡丹,夫妻二人坐在躺椅里,赏花,偶尔看看天上南飞过冬的鸟群。
然后就是静谧了。
在旁边伺候的清河山三位娘子:“……”
两位主子怎么有种提前养老的架势?
这是不是不太对?
新婚夫妻不是该烈火一点吗?
三位娘子急忙止住心里的念头,只规矩在旁边候着。
而她们以后就是秦小姑的人了,关老夫人把三人的死契,给了秦小姑。
秦小姑得了她们三人后,是拒绝了秦小米要把肖老嬷嬷、朱三红、肖辰月、肖沙参给她做陪嫁的提议。·w-e.n·x~u\e!t¨x?t-.*c`o\www.
娘家刚起来,能得一批得用的下人不容易,而关家有底蕴,所以她没必要为了自己的体面,再从娘家带走得用的下人,直接用关家的就成。
秦小姑是真累了,在躺椅里睡着了。
关书吏没有惊扰她,是让人给她拿来毛毯子,给秦小姑盖上后,就在旁边守着她。
时不时的就看看她,然后眼里就会带上笑意。
申时过半,秦小姑醒了后,关书吏就陪着秦小姑去厨房,准备晚饭。
两人都是过日子的,洗锅烧火、洗切炒菜,干得是井井有条。
清河山三位娘子:“……”
不知道的,以为二位主子已经成亲十年。
辰嬷嬷把情况报给关老夫人。
关老夫人欣慰得红了老眼:“老天待我们这一支不薄。”
总算是给老孙子送来一个好媳妇,让老孙子不用孤独得过完这一生。
关老夫人又道:“安排下去,把我的嫁妆、铺子、产业、人手人脉等等,都整理出来,该交给孙媳妇来管了。”
竟是过门第二天就把全部身家交给新妇!
她还以为,要等到新妇生下子嗣呢。
辰嬷嬷惊了一把,很快又镇定下来,恭敬应道:“是,老奴今天起就安排。”
“嗯。”关老夫人点点头,又道:“走,扶老身出去,老身要尝尝我孙媳妇做得饭菜。多好的孩子,还知道亲手给我这老婆子做饭吃。”
辰嬷嬷:“……”
您老是一点没把‘大爷儿一块做饭’这几个字给听进去啊。
关书吏怕秦小姑累到,以关家人少吃不了太多为由,只让她做了三道家常菜,再蒸了一屉新麦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