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纸张
九月底,太史令定下吉日,确定十一月二十三为天子大婚吉日。
十月,邓芝奉命出使东吴,让诸葛亮送邓芝出蓉城后,刘子峰就一头扎进了制造库。
六月底浸泡下的竹子在池子里浸泡的差不多了,造纸可以提上日程了。
刘子峰想做的连史纸。所谓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原产江西、福建。素有“寿纸千年”之称。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有72道工艺,道道精湛。
连史纸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书写、图画均宜。所印刷的书,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
所谓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连史纸制作需要七十二道工艺,但刘子峰觉得最难的地方在抄纸竹帘的制作,和抄捞纸,焙纸这三步。
先说竹帘,竹帘的制作采用非常纤细的竹丝编织而成,编制造出来竹帘,薄可见人。因为竹丝太过纤细了,编织期间容易断,制造库编织匠人花了三个月,才编出十卷质量尚可的竹帘。
再就是抄捞纸,连史纸的捞纸工艺是所有手工纸中最难的一个,这个步骤,看着就是用捞纸帘捞了三次,但每次捞多少水,下捞时用多少力都有讲究,否则捞出来的纸张会一边厚一边薄。
焙纸是手工造纸的最后一步,也称烘纸或晒纸,就是把湿纸页变成可以使用的干产品。焙纸的方法是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使纸页变干。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不可过高,不然纸页易起皱和发脆。
手工造纸工序繁多,要求苛刻,刘子峰前世就听说有年轻人学手工造纸,三年才学了皮毛,有的人甚至都六十年都没学到精髓。
造出好的纸确实难,但只要想到能好的纸张有大利可图,甚至可以填充蜀国那相当空虚的国库,那他刘子峰不管怎样都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
何况纸张造出来,对外是不错的财政来源,对内有利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怎么看都是好事情。
先让人把泡在清水里的竹子取出来,将竹囊部分收取,然后晒干,这个步骤需要将竹囊尽量撕扯成细丝。
因为砍竹子的时间太晚了,竹子都长老了,纤维量不如嫩竹多,取到的竹丝量并不多。
待到竹丝晒干后,扎成合适的小捆,再放入大锅中蒸煮,通过高温去除纤维中的杂质,从而达到软化的效果。
之后将软化的竹纤维进行舂捣,使之粉碎,在把粉碎后的竹纤维放入水池中,放入准备好的池子里搅拌均匀,拿滤网把泥浆排净后,加入一种叫滑根水的植物液体(起凝固作用),便成为造纸的纸浆了。
刘子峰想不到所谓的滑根水是用什么植物做成的,索性装了几盆纤维水出来,一个个试。
试了十几种植物后,最后试到一种奇怪的植物,能够起到一定的凝固作用,但效果不是很好。即便这样,刘子峰还是无可奈何的用上了,毕竟聊胜于无。
匠人拿着捞纸帘操作的时候,刘子峰就站在一边,盯着他操作,那匠人小心翼翼的捞纸浆,然后跟呵护宝贝似的将竹帘覆到一边的台子上。
制造库这边的匠人估计也是第一次做焙纸这种活计,好几次把湿纸糊到烘台上的时候都把纸给拉坏了,刘子峰批评也不是的,不批评也不是,因为这个技术确实是难,光是把这个烘台粉尽量刷成光滑就废了不少功夫。
一阵折腾后做出的纸,五十张里五分之一因为火太大,从炕台上揭下来的时候时候就碎了。近一半薄厚不均匀,最后让刘子峰勉强满意的只有五张不到。
摸了摸这几张纸,刘子峰不由哀叹:“成品率太低了。”
而且质量和他前世接触到好纸差多了,和小学生写书法用的毛边纸差不多,唯一的优点就是颜色白一些。
“到底是哪一步出错了呢?”刘子峰忧伤的坐在烘台旁边。
一边的工人却和他表情完全不同,又惊奇,又欣喜。
“甚好甚好。”
“这纸和草纸完全不同呢!”
“好白啊!”
……
刘子峰都无力吐槽了,就这?就这有些什么好的,少见多怪。
他扫了一圈纸浆池和烘台,内心也有些纠结。
连史纸这么难,要不然就别做了,先做毛边纸,毕竟毛边纸写字也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