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重生阿斗:开局送走刘备老爹 > 第22章 成盐

第22章 成盐

第22章 成盐

晒卤的地方离盐井不远,刘子峰让人将盐井附近修整平坦,再搭建了晒卤支条架和晒坝。

传统的晒坝,一般是指晒谷坝,是集体生产时用来晒谷子、麦子、油菜籽的地方。

用于晒卤的晒坝与晒谷坝自然是不同的。

晒卤的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做有“天船”。

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条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圆罩,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

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厘米。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内径)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罩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刘子峰带着董允二人前去视察晒卤的工作。

看着奴仆们将从盐井中汲取的卤水担到晒坝,把卤水输送到天船上。

刘子峰望着高大的晒架,心里不由的感叹古人的智慧。

古代是什么生产力,现代又是什么生产力。

能从地下百米汲取卤水,在三国时代简直是能通鬼神的技术了。

要不是他前世去蜀地旅游,对这东西产生兴趣并认真研究了一番,不然以盐业富国的路子怕是走不通。

晒卤就是通过蒸发来提升卤水的盐度,浓卤水经滤缸过滤泥土杂质,澄清后再输入煎锅开始煎盐。

煎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火”。

刘子峰进去的时候,灶房内正在清扫,灶房刚建成,还有一些杂物没有清理干净,中间还有搬运燃料的人来往忙碌。

“大人,灶房火烟大……”一个穿着明显跟忙碌的奴仆不一样的人见刘子峰进来,三步并两步凑了过来。

刘子峰笑了笑:“不碍事,我过来看看。”

他是皇帝这事,工地上的人基本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做这个是为皇家办事的,自然也把刘子峰当成是上面派下来的一个管事。

刘子峰没有点明自己的身份,为了掩盖身份,在外面还叮嘱董允等人改称他为“主公”。

环视了一圈灶房,刘子峰叮嘱灶房的人抓紧准备,不出意外三日后灶房就要开始煎盐了。

三日后,确定盐井能够日产超过六百斤的卤水后,刘子峰立马又去了趟卓筒井工地,同行的还有诸葛亮,李严,王连等一干肱骨大臣。

卓筒井技术事关重大,所以跟着来的大臣们都是些对蜀国忠心耿耿的。

至于李严,他虽然野心大,坏水多,但也是个忠心之人,所以他跟来了。

刘子峰先是献宝似的带着诸葛亮他们去看盐井汲卤。

再三确定这盐卤水是从地下百米汲取出来的,一众大臣们目瞪口呆,惊得说不出话来。

诸葛亮看着工人熟练地将汲桶连着竹篾下入不过一尺宽的井口中,再看看身边看得两眼发光的李严。

他捋了捋胡子,高兴的望向刘子峰:“善!大善!”

刘子峰嘿嘿一笑,心里一边鄙夷自己被历史名人夸奖,就跟小孩子被家长夸了一样,一边又忍不住得意。

领着这群人参观了一圈晒坝,跟诸葛亮等人解释了一遍晒卤的原因后,刘子峰又带着这区人去灶房。

第一批汲取出来的盐经过的晒卤后已经达到了浓度,如今的灶房已经生火开始煎盐了。

煎盐的灶房一般长25米,宽15米,结构为木质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装有煎盐的大盐锅(解放前是生铁圆锅,现代是钢板焊成的方锅,大小根据盐灶产卤多少而定,刘子峰现在也只能用铁锅。),盐锅后面是温水锅,温水锅后面是盐炕。盐炕长方形,用板石砌成,一般长约8米,宽2米。

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煎煮会逐渐成盐。为了过滤杂质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刘子峰让人在煎盐过程中加皂角、豆浆。

灶匠将有水分的盐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分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炕上,将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盐。

参观完制盐的整套操作,尤其是看到盐炕上雪白的食盐后,跟在诸葛亮身后几个大臣,看向刘子峰的眼神都变了。

臣子们眼神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